第221章 繁华的扬州(2 / 2)

“姑娘请看,那边最大的银楼‘宝源号’,还有隔壁的‘天成绸缎庄’,都是江总商的产业。”

李诚指着几处气派的店铺低声道,“听说江家库房里堆放的银元,多得能铺满这瘦西湖的湖底。”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了,“下官在司里帮着核对些杂项,有时也觉得奇怪,明明盐引发放数目不小,可最终核销入库的盐税,总觉得……对不上那股应有的劲儿。”

素月默默记下,她发现扬州城内除了传统的奢华消费,还新开了不少挂着“南洋货栈”、“东瀛物产”、“西洋奇器”招牌的商号,客流如织。

李诚证实,这些新兴产业的背后,也多有那几位大盐商的影子。

他们不仅在大量招募通晓倭语、南洋土语甚至西洋语的翻译和水手,还在秘密地、不惜重金地购置或仿造大型海船,动静之大,已非简单的商业投机所能解释。

几日暗访下来,情况逐渐清晰。

龙一回报:“公子,扬州盐业,表面由盐运司管辖,实则被‘八大总商’把持,已成铁板一块。

他们通过手中世代相传的‘根窝’,垄断了绝大部分盐引份额。中小盐商生存艰难,盐运司的官吏,大多与总商关系密切,官商一体,利益纠缠极深。”

“盐税的具体漏洞何在?”朱啸追问。

“主要有三。”龙一显然做了深入调查,“一是‘虚引’,总商利用关系,超量领取盐引,但实际运销不足,其中差额的税便中饱私囊。

二是‘夹带’,官盐船里夹带大量未上税的私盐,逃避课税,此为暴利之源。

三是‘压价’,总商利用垄断地位,极力压低收购灶户(盐工)的盐价,盘剥生产者,自己却操纵市场,高价售出,利润惊人,但盐税却往往按较低的官定基准价或虚报的收购价计算,大量利润未能转化为税收。”

正说着,素月也回来了,带回了几样极其精美的扬州漆器和新巧的刺绣样本,但眉宇间带着一丝凝重。

“公子,妾身在外所见,印证了龙侍卫所言。中小盐商对八大总商怨声载道,说他们手眼通天,把持盐路,盘剥上下。更值得注意的是,”

她顿了顿,看了一眼旁边的李诚(已被隐龙卫暗中控制并争取),李诚连忙躬身补充。

“大人,小的……下官发现,那些总商不仅关注海外贸易,他们……他们似乎对朝廷即将颁布的《海外贸易商船管理条例》和《关税征收细则》的草案版本异常关心,多次通过关系向司里乃至府衙的人打听,甚至……试图重金收买底稿。”

李诚的声音带着紧张,但表述清晰。

素月接着道:“陪同妾身的那位李吏员,言语间也被多次试探。临别时,江府的一名管事竟悄悄塞给妾身一张面额五千天启银元的银票,说是‘给姑娘添些脂粉钱’,被妾身严词拒绝了。”

她拿出了那张制作精美、隐含特殊暗记的银票。

“贿赂都送到你这里了?手笔倒是不小。”朱啸冷笑一声,指尖敲击着那张银票,“看来,他们是真急了。既怕朝廷整顿盐政,动了他们的奶酪;又想摸清海外贸易的底细,生怕错过了这泼天的富贵,想提前布局,甚至影响规则制定。”

龙一补充道:“我们也发现有盐商的人在驿馆周围频繁活动,试图接触、收买咱们的底层随从,打探公子您的喜好和朝廷的真实意图。

手段颇为老练,都被我们的人挡了回去,或顺势放了些无关紧要的假消息。”

情况已然明了。扬州盐商,凭借世袭垄断地位积累了堪称恐怖的巨额财富,生活穷奢极欲,但对国家的盐税贡献却存在巨大缺口,中饱私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