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擢升陈子龙(2 / 2)

陈子龙早已激动得浑身微微颤抖。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翻涌的心潮,大步走出班列,来到大堂中央。

他整了整那身已经穿了多年、洗得发白的七品官袍,仿佛在整理自己多年的坚守和信念,然后郑重无比地撩袍,跪倒在地,声音因巨大的激动和沉甸甸的责任而带着微不可察的颤抖,却异常清晰坚定:

“臣,陈子龙,一介寒微,蒙大人不次拔擢,知遇之恩,如同再造!臣必当竭尽驽钝,鞠躬尽瘁!定当涤荡积弊,严守关防,秉公取士,为新朝选拔融通古今、学贯中西之真才!必不辜负大人信重,不辜负圣上维新之志,不辜负山东万千期盼公正、渴望实学之士子!”

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任命一下,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整个济南官场和士林彻底炸开了锅!

由七品教授直升从四品提学副使!这在本朝简直是破天荒的奇闻!官员们私下议论纷纷,有惊愕,有不屑,有嫉妒,但更多的,是在钦差雷霆手段和破格用人背后,感受到的那股山雨欲来的变革气息。

而在广大的寒门士子,尤其是那些刻苦钻研新学的士子当中,陈子龙的破格提拔,却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欢呼!

“陈先生上任了!是我们的‘铁面教授’!”

“苍天有眼!兼通新学的寒门终于有望了!”

“圣天子在位,钦差大人明察万里,拔寒俊于尘埃!此乃维新之兆啊!”

陈子龙没有时间去理会这些纷扰的议论。任命下达的当天,他就搬进了提学衙门。

那身簇新的从四品官服穿在他身上,似乎还有些不习惯,但他眼中的光芒,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亮。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审定乡试所有考官名单,尤其是负责格物、算术、策论等新学内容的阅卷官,坚决撤换那些思想僵化、对新学一知半解之人,亲自遴选了一批不仅学养扎实,而且思想开明、真正理解新学精神的学者。

同时,颁布了一系列针对新式乡试的严格管防条例:对涉及图表算式的试卷,专设复核组;要求所有涉考人员签署保密承诺;加强贡院内外巡查,严防利用新学器具作弊……

每一项措施,都体现了对新旧之学同等重视、力求公平的精神。提学衙门的灯火,常常亮至深夜。

新式乡试之日,终于到来。

济南贡院门前,天还未亮,就已排起了长龙。士子们提着考篮,里面除了传统文房四宝,不少人也带着算筹、简易测量工具,神情肃穆,眼中却闪烁着与以往不同的光芒——那是一种对公平的期待,一种凭借真才实学(无论是旧典还是新学)搏取功名的决心。

检查异常严格,但士子们毫无怨言,井然有序地接受搜查,然后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进那道象征着命运转折的“龙门”。

陈子龙身着崭新的四品官服,亲自站在贡院大门内的高台上,目光如电,扫视着下方鱼贯而入的士子,以及周围肃立巡考的衙役、兵丁。

他的身影挺拔,神情肃穆,如同一座不可动摇的山岳,无声地宣告着此次新式乡试的公正、严明与革新之意。

远处,一辆看似普通的青篷马车静静停在街角。

朱啸透过车窗,远远望着贡院门前那肃穆而充满希望的场景,望着陈子龙那坚毅的身影,微微颔首。

“公子,陈大人似乎……很不一样了。”素月轻声道。

“不是不一样,”朱啸淡淡道,“是终于有了可以施展抱负的舞台。璞玉藏于深山,与顽石无异;唯有剖开,方见其华。”

他放下车帘,不再回头。

“走吧,去曲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