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王朱常洵在世子朱由崧和次子朱由渠的搀扶下,站起身,手搭凉棚,眯着眼望向那片越来越近的陆地。
海风吹动他略显花白的鬓角,他脸上的神情复杂难言。
离乡背井、告别中原繁华的淡淡愁绪,如同这海上的薄雾,并未完全散去;对即将踏上的、传闻中地震频仍、诸侯割据的陌生土地的担忧,再次浮上心头;而身为藩王,开疆拓土、传承基业的责任感,也沉甸甸地压在肩头。
他下意识地摸了摸怀里那份厚厚的、由礼部和兵部共同编纂的关于东瀛诸岛风土人情、势力分布的介绍册子,又回头看了看那五艘始终如忠诚卫士般拱卫在侧的“镇远”级战舰那威武的雄姿,心中才渐渐安定下来,滋生出一股勇气。
“无论如何,总算是平安抵达了第一步。”他心中默念。
鲁王朱寿鋐则挺直了腰板,目光如炬,紧紧盯着那片逐渐展露真容的海岸线,仿佛要将其每一处海湾、每一座山峦都刻入脑中。
他已经在心中开始飞速盘算:登陆长崎后,如何与即将接触的倭国方面人员交涉?封地的具体位置、地形如何?
如何尽快安顿家小、属官和军队?如何招募流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当地势力的觊觎或挑衅?他的思维已经跨越了海洋,进入了实际经营的层面。
他侧头对世子朱以派低声道:“抵达之后,一切需按计划行事,切莫急于求成,亦不可示弱于人。首要之事,是立稳脚跟。”
朱以派沉稳地点头:“父王放心,儿臣已与属官们反复推演过数种方案,必当谨慎行事,随机应变。”
瑞王朱常浩依旧平静,他站在船尾,双手合十,默诵佛号,祈求这片新的土地能永享和平,远离刀兵,也祈求他的封地能成为一个弘扬佛法的清净之地。
桂王和惠王则并肩而立,彼此交换着眼神。既有终于抵达目的地的轻松与期待,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对即将开始的权力博弈与艰难创业的忧虑。
桂王低声道:“总算是到了。接下来,便是你我兄弟各显神通之时了。”惠王轻轻叹了口气:“是啊,王兄,望我等能互为奥援,在这异域他乡,撑起我大明的一片天。”
而孩童的世界总是简单而充满希望的。小郡主朱明珠可没想那么多复杂的心事,她指着越来越近的港口(隐约可见的房屋和船只)、起伏的山峦和覆盖其上的郁郁葱葱的绿色,雀跃不已,扯着福王的衣袖连声问道:
“到了到了!父王,那里就是我们的新家吗?海里有那么多好玩的大鱼,陆地上会不会也有好多好多没见过的小动物和漂亮的花呀?有没有像宫里御花园那样的园子?这里的蝴蝶和京师的一样吗?”
她天真烂漫的话语,冲淡了弥漫在成人心头的凝重气氛。
福王笑着摸了摸女儿的头:“是啊,明珠,那里就是我们的新家了。定然有许多新奇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着我的小郡主去发现呢。”
就在这时,一声更加雄浑、更加悠长的汽笛再次划破长空,宣告着这段漫长而奇幻的海上之旅的正式结束。
庞大的混合船队,承载着大明的亲王、世子、郡主、庞大的家族、忠诚的属官、精锐的士兵、熟练的工匠、无数的典籍、财富与文明的火种,更承载着一个古老帝国向海洋拓展的雄心与期望,开始调整队形,缓缓地、庄重地驶向那已然在望的长崎港。
海天之间,蒸汽机的轰鸣声与悠远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