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 > 第147章 藩王赴东瀛准备

第147章 藩王赴东瀛准备(2 / 2)

老渔民陈老汉蹲在码头边,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望着平静的海面,对身边刚从船上下来的儿子感叹道:“狗娃,听见没?倭国……没了!变成咱大明的东瀛省了!”

儿子兴奋地抹了把脸上的海水:“爹,早知道了!镇上都在说呢!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倭寇半夜摸上来了!咱家的船,以后跑海也安心了!”

陈老汉浑浊的老眼里泛出泪花,用力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好啊……好啊!你太爷爷就是死在倭寇刀下……这口气,憋了咱家几十年了!如今,终于……终于……陛下圣明啊!”说着,他面向北方,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

南直隶,苏州府。

繁华的观前街上,一座茶楼里人声鼎沸。说书先生醒木一拍,口沫横飞:“……话说那辽国公卢象升,天兵下凡一般,于会津若松城下,杀得那德川余孽是人仰马翻!最后一刀,咔嚓!了结了那伪将军的性命!从此啊,东瀛五省,尽入我大明版图!”

“好!”茶客们哄然叫好,纷纷打赏。

一个绸缎商人大声道:“掌柜的!今日在座各位的茶钱,我包了!庆祝倭患永除,庆祝陛下英明!”

“张老板豪气!”

“同喜同喜!”

茶楼内气氛热烈,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解脱。

福建,泉州。

海商李旦的府邸内,这位纵横南洋的大海商,看着手中的《大明日报》,对几个儿子和心腹掌柜笑道:“看到了吗?这才是真正的大势!朝廷在东瀛设省,往后咱们的船队过去,就是国内贸易,少了多少麻烦?多了多少便利!告诉限!”

从山东到广东,沿海城镇乡村,许多地方自发燃放起烟花爆竹,彻夜不息,比过年还要热闹。士绅百姓纷纷前往海神庙、天后宫叩谢神恩,更感念朝廷和皇帝之德。“圣君”、“千古一帝”的称颂之声,发自肺腑,响彻云霄。

内地士林亦为之震动。翰林院和吏部门前,咨询报名的年轻官员和举人络绎不绝。东瀛仕途,虽远隔重洋,却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荣耀。

“王兄,你可报名了?”

“报了!为何不报?俸禄翻倍,考绩单列,三年后回来,至少也是个知府!总比在京师各部做个清苦的观政进士强!”

“说的是!读圣贤书,所为者,不就是治国平天下?如今有王化于海外的机会,正是我辈建功立业之时!”

紫禁城中,天启皇帝朱啸立于高高的宫墙之上,远眺东方。他深知,任命官员、颁布政策、乃至强制移藩,都仅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些官员和藩王在陌生的土地上有效施政,如何让移民扎根,如何让文化融合,将东瀛真正转化为帝国强盛的基石。

但他的眼前,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支史无前例的庞大船队,正在天津卫集结。二百名踌躇满志的翰林庶吉士,数千名渴望功名的进士举人,八百名肩负教化使命的北孔门生,数百名藩王属官与能工巧匠,八万名手持禅杖、口诵佛经的僧众,以及那五位心思各异、却不得不登船东渡的大明亲王……他们将在七月,迎着夏季的海风,浩浩荡荡,扬帆东渡。

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官职、经书、工匠和佛法,更是大明帝国的意志、文明、野心与内部矛盾的转移。

帝国的东方战略,正从血与火的军事征服,迈向更深层次、也更波澜壮阔、更充满不确定性的治理、融合与朱家内部的海外博弈。东瀛五省的未来,将在这史无前例的大迁徙、大教化、大移藩中,缓缓铺开一幅血与火、权与谋、希望与绝望交织的全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