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初入陕境(1 / 2)

天启十四年,十二月中。

凛冬的西北风,如同裹挟着沙砾的鞭子,抽打在关中平原广袤而略显萧瑟的土地上。钦差队伍沿着宽阔平坦、坚硬如铁的天工水泥官道,一路向西,蹄声隆隆,旌旗招展,如同一柄直插秦川腹地的利剑。

离京半月有余,行程却比预想快了许多。这全赖于当今天子力排众议、倾力推行的“国道”工程。昔日“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黄土官道,如今已被灰白色的“天工水泥”路面所取代。路面宽阔可容四辆马车并行,坚硬平整,雨雪不侵,极大地提升了车马通行效率与舒适度。官道两旁,甚至开凿了标准化的排水沟渠,植有防风固土的杨柳,虽在冬季只剩虬枝,却也显出一番井然有序的帝国气象。

沿途驿站,更是旧貌换新颜。驿站明显分为两种制式:一种是传统的“官驿”,白墙青瓦,门前立着“驿”字石碑和拴马桩,戒备森严,专供往来公务人员、军队换马歇脚,查验文书极其严格;另一种则是新设的“民驿”,规模更大,门口悬挂着统一的“大明客驿”招牌,提供食宿、车马租赁、货物寄存等服务,商旅云集,骡马嘶鸣,热闹非凡。更引人注目的是,几乎每个驿站旁都设有一间绿底黑字、悬挂着“大明邮政”匾额的代办所。门前时常有人排队,不仅有寄送信函的,还有办理小额银元汇兑、甚至托运些小件货物的平民百姓。身着绿色号衣的邮差骑着快马,背着邮包,在官道上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这番官道畅通、驿政革新、邮政便民的景象,无疑是天启新政带来的显着成果,彰显着帝国的活力与效率。陈宝玉坐在马车内,看着窗外这番景象,心中亦不免升起一股对当今圣上雄才大略的钦佩之情。然而,他的目光很快便被官道两侧的景象所吸引,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

一旦稍稍偏离这代表帝国门面的水泥主干道,景象便陡然一变。道旁村落大多屋舍低矮破败,土墙斑驳,许多屋顶甚至还是茅草覆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值寒冬,田野萧瑟,荒芜的土地上偶尔可见几个衣衫褴褛、面有菜色的村民,蜷缩在背风的墙角下晒太阳,眼神麻木,仿佛对眼前飞驰而过的钦差仪仗毫无兴趣,与官道上车水马龙、驿站里人声鼎沸的繁荣相比,这些村落仿佛被遗忘在另一个灰暗的时空。

越靠近西安府,这种触目惊心的反差就愈发强烈。东边是城墙高耸、屋宇连绵、商贸繁盛的西北重镇西安,而西、北方向望去,却是大片灰黄破败、民生凋敝的村落。繁华与贫困,仅一路之隔,却宛如天渊之别。陈宝玉的心不断下沉,他深知,边军粮饷若被层层贪墨,最终榨取的都是这些底层百姓的血汗,侵蚀的是边关将士的骨血! 这刺眼的贫富鸿沟与民生艰辛,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他心头,更坚定了他彻查此案、扫清蠹虫的决心!

午时,队伍抵达陕西东大门——潼关。关城巍峨,雄踞山河险要,古朴的城墙与脚下崭新的水泥路面形成一种奇特的时空交错感。

关前,早已黑压压候着一群官员。为首的,是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从三品)、按察使司副使(正四品)以及潼关兵备道等一众地方大员。他们身着簇新官袍,在寒风中肃立,见钦差仪仗那“钦差”、“肃贪”、“如朕亲临” 的旗帜迎风猎猎,立刻齐刷刷躬身行礼,姿态放得极低,声音整齐划一:

“陕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潼关卫)恭迎钦差大人!钦差大人一路辛苦!”

场面隆重,礼数周到,几乎挑不出错处。

陈宝玉在王朝及数名龙鳞卫的贴身护卫下,走下马车。他目光平静地扫过眼前这群封疆大吏,将他们看似恭敬却暗含审视、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的眼神尽收眼底。

“诸位大人不必多礼。”陈宝玉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威仪,直接穿透了表面的客套,“本官奉旨查案,时间紧迫,潼关驿馆就不歇息了。即刻前往西安府。”

左参政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笑容,上前一步,语气却带着试探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疏离:“钦差大人雷厉风行,实乃我辈楷模,下官佩服。只是…大人一路劳顿,风尘仆仆,西安府各衙署想必已精心准备迎迓之礼,巡抚大人亦在翘首以盼…是否先至西安,稍事休整…”

“直接去永丰仓。”陈宝玉直接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毫无转圜余地。

众官员脸色微微一变,迅速交换着眼神。左参政干笑一声,眼底闪过一丝阴霾,但很快掩饰过去,躬身道:“…是,永丰仓乃军粮重地,关乎边陲稳定,大人亲临督查,自是应当,下官等便不耽搁大人行程了。”话语恭敬,却透露出陕西官场早已互通声气、严阵以待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