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爱卿,朕若没记错,上月户部奏报,国库现存银元几何?”
毕自严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皇帝会在此刻突然问起这个具体数字,但他身为户部尚书,对这项核心数据早已烂熟于心,立刻下意识地躬身回答:“回陛下,截至天启十四年八月底,国库实存银元十六亿八千万有余。此数尚未计各地方库藏、太仓粮储折色及皇家内帑。”
这个天文数字被如此平静地报出,整个奉天殿瞬间陷入一片死寂。许多官员都被这个前所未有的庞大数字震撼得说不出话。
毕自严在短暂的寂静后,继续道,声音更加沉稳:“三百万银元之数,相较于国库存银,不过沧海一粟!尚不及海关总署或江南布政使司一司半月之税收!何来靡费之说?!”
“至于天下武生汇聚京师之路途问题,”毕自严继续道,脸上露出一丝自豪,“陛下登基以来,大力修筑全国水泥官道干线,又兴建数条铁路大动脉,南北通衢,朝发夕至已非难事!且驿传系统早已革新,《大明日报》一日之内便可送达全国各主要府县!政令畅通无阻,消息传递迅捷。各地英才,足有近一月时间准备启程,凭借我大明今日之发达交通,断无无法按期抵达京师之理!此等小事,何足挂齿?”
毕自严的数据、对比以及对交通情况的说明,如同重磅炸弹,顿时让所有反对“耗费钱粮、路途遥远”的声音彻底哑火。
内阁首辅袁可立见状,缓缓出列:“陛下,诸位同僚。开武举,纳贤才,革新军制,确是强国之举。然刘总宪、黄部堂所虑,亦是为国思虑。老夫以为,武举可开,规模规格亦可提升,军制亦当循序革新,然需严定章程,宁缺毋滥。尤重忠君爱国之考教,兵法策论亦需以儒家经义为纲,如此,既可选拔真才,又能稳妥推进。”
工部尚书宋应星则补充道:“陛下,新式火器、舟舰、工程营造、军械维护,乃至后勤辎重管理,皆需专才。武举之中,或可单设‘技勇’、‘后勤’诸科,选拔此类专业人才,亦是大用。”
兵部尚书王在晋、侍郎孙传庭立即表示支持。
朱啸静静听着下方的争论,心中早已洞若观火。
是时候做出决断了。
朱啸缓缓站起身。整个奉天殿瞬间安静下来。
“诸位爱卿所言,朕已尽知。”皇帝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固步自封,乃取死之道;因循守旧,非强国之策。 五军都督府旧制已不合时宜。此次武举,便是大立之始!”
他目光扫过刘宗周、黄道周等人:“若无强军,何以保境安民?若无良将,何以开疆拓土? 难道要等西夷舰炮轰开国门,尔等才知变革之要吗?”
他看向毕自严:“毕爱卿算得明白!国库充盈,民富国强,交通便利,正该将财力物力用于此等强国固本、利在千秋之事上! 三百万银元,朕出得起!也值得出!”
最后,他的目光变得锐利无比,扫过全场:“朕意已决! 特开天启十四年武举恩科!”
他顿了顿,声音斩钉截铁,不容任何置疑:“时间,就定在今年十月朔日(十月初一)!于京师大校场连考十五日! 以此武举盛事,昭示天下,我大明武运昌隆,锐意进取! 具体章程,由兵部会同内阁、工部、天工院及海军衙门详细拟定,即刻办理,不得有误!”
“陛下圣明!万岁!万岁!万万岁!”以卢象升、曹变蛟、俞咨皋、孙传庭、周遇吉等为代表的新兴勋贵将领,以及王在晋、毕自严、傅宗龙、宋应星等务实官员立刻跪倒一片,声震殿宇。
刘宗周、黄道周等反对者见皇帝决心已定,也只得无奈地躬身领旨。
“退朝!”朱啸袖袍一挥,转身离去。
消息立刻通过效率极高的驿传系统传出,并即刻由《大明日报》 刊发号外,一日之内,此重大消息已传遍全国各主要府县!顿时引起巨大轰动。无数习武之人、军中锐士、学堂学子、乃至有志于军功的读书人,都为之振奋摩拳擦掌,迅速准备奔赴京师,一展身手,博取功名!
一场汇聚天下英豪、旨在彻底革新大明军事体系的武举盛宴,已正式定档,即将在一个月后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