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得知华佗竟然就在庄内,心中顿时掀起狂喜的波澜,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他立刻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当即以请教医术、关怀岳父身体为名,恳切地与华佗促膝长谈。
交谈中,凌云并未局限于探讨某个具体病症或药方,而是高屋建瓴,向华佗描绘了一幅前所未有、波澜壮阔的医学蓝图。
“华先生,医者父母心,您悬壶济世,奔走四方,活人无数,功德无量,云深感敬佩。然,一人之力,纵有通天之能,终有穷尽之时,奔波一生,又能救治多少病患?何以将精妙医术,惠及天下更多苍生?云不才,于边塞朔方略有基业,欲效仿朝廷太学,筹建一所专门的‘朔方医学院’!”
“医学院?”华佗闻言,正在捻须的手猛地顿住了,眼中首次露出了极大的困惑与强烈的好奇。这个词,对他而言,陌生而又似乎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某根弦。
“正是!”凌云目光灼灼,语气充满了激情与说服力,“此学院,非为科举仕途,乃专为培养、造就合格医者而设!”
“云欲广邀天下如先生这般心怀仁术的良医,将诸位毕生所学、所悟之精妙医术——诸如先生之神乎其技的外科缝合、麻沸散之神奇妙用、五禽戏之强身养生之道,乃至博大精深的本草药性、经络针灸、推拿正骨等等——分门别类,系统整理,编纂成易于传授的教材,设科立目,公开授徒!
使前辈心血不致失传,使医术得以科学、规范地代代传承,使更多有志于救死扶伤的年轻子弟,能循正途,系统习得精妙医道,而后如种子般散布四方,行医济世!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伟业,足以开一派之先河!”
他顿了顿,观察着华佗眼中越来越亮的光芒,声音充满了诚挚的邀请与巨大的诱惑力。
“若先生不弃云之基业浅薄,云愿以此未来医学院之院长高位,虚席以待!学院之内,先生可不受俗务干扰,专心着述,将毕生心血凝于文字;可倾囊相授,挑选良才,传授无双技艺;”
“一应所需药物、场地、人手,朔方郡将全力支持,绝无掣肘!更可借‘朔方四杰’如今在北疆之声威,广招天下有志学徒,将先生之仁心仁术,广播于边塞军民,乃至将来,影响于天下!使先生之名,不再仅流传于乡野闾巷之间,而是与这开创性的医学院一同,光耀史册,流芳千古!”
“朔方四杰?”华佗显然也听过这个近来在北方声名鹊起的名头,眼中闪过一丝明显的讶异,重新打量了一下凌云,没想到眼前这位气度不凡、谈吐惊人的年轻人,竟然就是那传说中力挫胡虏、安定一方的核心人物之一。
他被凌云这番宏大而细致的构想彻底震撼了!系统教学?着书立说?广传医术?建立学府?这完全颠覆了他行医大半生、依靠个人游走四方、依靠师徒间口传心授的固有模式!
建立一个专门培养医者的官方(或半官方)学府,将零散的、依赖个人经验的医术,规范化、体系化地传承下去,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医者……这无疑是他内心深处朦胧想过、却从未敢奢望能在有生之年亲眼见到、乃至亲身参与实现的终极梦想!
华佗愣在原地,半晌没有说话,胸膛微微起伏,花白的胡须轻颤,显然内心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与激烈斗争。
他看着凌云那双清澈而热切、充满了真诚与抱负的眼睛,想着那“朔方四杰”在北疆打下的赫赫威名和展现出的实力,再思及自己毕生孜孜以求、希望医学昌明、惠泽万民的宏愿……
良久,华佗长长地、仿佛卸下千斤重担般吐出一口浊气,眼中闪烁起激动与决然交织的光芒,他重重一拍身前案几,震得茶杯轻响。
“好!凌都尉(他此刻已从甄逸处知晓了凌云的真实身份)心怀天下,志存高远,所谋之事,非为一己之私,乃大仁大善之举!佗,一介布衣郎中,漂泊半生,若真能附骥尾,参与此等开天辟地之盛事,虽死无憾!此事,佗答应了!”
但他行事严谨,并未被冲昏头脑,随即又冷静地补充道:“然,医道无穷,生也有涯。佗尚有许多疑难杂症欲寻答案,亦需往北地山川,采集一些特有的药材,验证其药性。”
“请凌都尉容佗再游历一番,主要是往并州、朔方方向,一来采药访奇,二来,也正可亲眼看看凌都尉治下的朔方,究竟是何等清明气象,竟能孕育如此宏图。一年之后,无论成果如何,佗必当前往朔方,履行今日之约!”
凌云闻言,心中大喜过望,一年时间,对于这等大事而言,完全等得起!能与这位医学史上的巨擘达成如此约定,此行冀州之收获,已是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潜龙之行,不仅如愿抱得美人归,成功布局了未来的商业帝国网络,更意外地将推动医学跨越式发展的种子,悄然埋下。
他的目光,已越过冀州的平原,投向了更广阔、更纷繁复杂的中原大地,那里,注定还有更多隐匿于风尘中的英才,以及未知的机遇与挑战,在等待着他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