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官场:我真不想当卷王! > 第202章 全省轰动,小县城搞出大名堂!

第202章 全省轰动,小县城搞出大名堂!(2 / 2)

江澈眼睛一亮,心里燃起一丝希望:难道周书记帮我把这事挡了?

“但是!”主任话锋一转,“这次不一样。这是政治任务!是要向全省,乃至全国,展示我们青阳县干部风貌的好机会。周书记的意思是,你可以不当主角,但你必须出镜。你是这个项目的灵魂人物,你不出镜,这个纪录片就没有灵魂!”

江澈的希望,瞬间破灭。

连“灵魂人物”这种词都用上了,他知道,自己已经被钉死在了这块功劳簿上,想抠都抠不下来了。

从主任办公室出来,江澈感觉自己双腿发软,像是刚打完一场败仗。

他回到自己的工位,呆呆地坐着,看着窗外那棵熟悉的梧桐树。秋风扫过,卷起几片枯黄的叶子,在空中打着旋,无力地飘落。

他感觉自己,就像那片落叶。

……

与此同时,县政府大楼,县长办公室。

孙志国也拿着一份同样的《南江日报》,但他关注的焦点,却和县委办主任完全不同。

他的目光,落在了报道的字里行间。

通篇报道,都在盛赞县委书记周国华的“远见卓识”和“战略魄力”,将“林业碳汇”这一构想的提出,完全归功于他。而对他这个负责具体执行的县长,只是用“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县政府高效落实,攻坚克难”这样的话一笔带过。

典型的党报文风,捧一方,压一方。

换做以前,孙志国或许会心生不满。但此刻,他却只是平静地将报纸放下,端起了茶杯。

因为他知道,真正的核心,不在报纸上。

他的秘书敲门进来,轻声汇报道:“县长,打听清楚了。省电视台的摄制组下午到,听说是要拍一部专题片,周书记亲自点的将,让江澈担任总联络人和主要采访对象。”

孙志国的眼底,闪过一丝了然。

“知道了。”他挥了挥手。

秘书退出去后,孙志国独自一人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陷入了沉思。

他脑海里,又浮现出那天清晨,江澈坐在早餐店里,对自己说“党政一心,拧成一股绳”时的情景。

现在,他全明白了。

周国华拿了“名”,拿了政治声望。

自己拿了“利”,拿了经济实绩。

而江澈,那个看似游离于外的年轻人,却用一份“党政联动、双轨并行”的报告,成了连接两人的唯一纽带,成了这个项目里谁也绕不开的“灵魂”。

周国华把他推到台前,既是褒奖,也是一种宣示——这个年轻人,是他周国华的人。

高明。

实在是高明。

孙志国摇了摇头,嘴角泛起一抹苦笑。他原以为自己和周国华是棋手,现在才发现,他们或许都只是一个更高级棋手棋盘上的棋子。

而那个棋手,此刻可能正因为要上电视而烦恼不已。

想到这里,孙志国竟然觉得有些好笑。

下午两点,两辆挂着省台牌照的黑色商务车,缓缓驶入了县委大院。

车门打开,走下来一行七八个人,为首的是一个戴着鸭舌帽、气质精悍的中年男人。他就是省台专题部的金牌导演,张一谋。

县委办主任和宣传部的领导早已在楼下等候,满脸堆笑地迎了上去。

“张导,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

张一谋和他们握了握手,开门见山:“客套话就不多说了,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想先和这个项目的核心策划人聊一聊,了解一下最原始的创作思路。周书记推荐的那位江澈同志,在吗?”

县委办主任连忙点头:“在,在!我这就带您去!”

他一边引路,一边在心里感慨:书记真是神了,连人家导演想先采访谁都算到了。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走向综合科的办公室。

而此刻的江澈,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手里捧着一本《地方志》,假装在认真研究历史资料。

他的心,却早已提到了嗓子眼。

他能听到走廊里由远及近的脚步声,能听到县委办主任那热情洋溢的介绍声。

他知道,审判的时刻,到了。

办公室的门被推开,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了过来。

江澈深吸一口气,缓缓地抬起头,脸上努力挤出一个谦逊而腼腆的笑容,准备迎接自己悲惨的命运。

然而,当他的目光越过人群,看到张一谋导演身后那个扛着摄像机的身影时,他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

那是一个扎着马尾、穿着一身干练工装的年轻女孩。

女孩的脸上也带着一丝惊讶,但随即便化作了了然和一抹玩味的笑意。

她冲着江澈,无声地做了一个口型。

江澈读懂了。

她说的是:“好久不见,恩人。”

是她!

林晓!那个他一手扶持、为父翻案的女律师!她怎么会在这里?还扛着摄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