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购买商铺(1 / 2)

偏关城中。

陈阳查阅历史知道,崇祯二年,国库收入约两百万两白银。

军饷支出达六百万两,缺口达四百万两。

加上各地腐败,很多地方上的士兵,一年都没有领到军饷。

整个大明并不是没有钱,钱都在藩王,官员,豪族,缙商那里。

他们家里都有人做官,把持着朝政,享受着免税的待遇。

一个历史上典型的案例,就是嘉靖朝的清流首领徐阶。

所谓的清流就是,以儒家道德理想为核心价值、以批判现实政治弊端为己任的官僚士大夫群体。

他们以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行为准则。

标榜道德操守,反对腐败、宦官专权与权臣擅政,传承士大夫精神。

首辅徐阶和一众清流,斗倒了,被称为奸臣巨贪的严嵩。

严嵩被抄出二万七千亩田地。

但是后来,徐阶家族却在松江府,拥有二十四万亩土地,占当地耕地总量的 13%。

江南熟地每亩价值5-10两白银,若以中间值 7 两计算,仅田产价值即达168 万两。

此外,徐阶通过 “优免裂变”,利用父子功名叠加免税额度、“黄册篡改”。

将民田伪作学田等手段,实际控制的土地可能更多。

其家族通过 “投献” 方式,使农民将土地挂靠其名下以逃避赋税。

每亩仅需向徐家缴纳二斗粮,市价约一钱银子。

而朝廷原额为五斗粮,约二钱五分,仅此一项每年可额外获利二十四万两。

松江作为 “衣被天下” 的棉纺织中心,徐阶家族涉足高端产品生产。

普通棉布每匹售价一钱五分,而徐家生产的 “云布” 每匹售价三两,贡品 “三绫布” 更达百两。

其家族每一百台织机,每日产布两百匹,年销售额可达二十几万两,净利润约十五万两。

此外,徐家通过控制染坊、牙行,进一步垄断产业链,利润率可提升至 50% 以上。

徐阶家族在松江、苏州等地开设数二十几家典当行,本金规模达几十万两。

但实际操作中,典当行通过 “轻出重入”(入库时压低估值,赎回时抬高利息)和 “折色取利”(强制以高价折算实物),利润率可达30%-50%。

此外,典当行常接受田产、房产抵押,间接扩大土地兼并规模。

徐阶虽致仕,但通过门生故吏网络维持影响力。

万历年间江南士绅阶层,占田比例达42%,而徐阶家族作为典型代表,其资产规模已远超 “富可敌国” ,总资产达到了五百多万两的规模。

这种模式最终导致社会财富向少数阶层集中,加剧贫富分化。

正如海瑞在《督抚条约》中痛陈:“松江府钱粮,半入权门。”

到崇祯朝时,最为显赫的,当属海商郑芝龙的商业帝国。

他们垄断了整个东亚的海上贸易,每年的收入高达千万两,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整个大明朝廷的财政收入总和。

还有富的流油的藩王,李自成等起义军在福王朱常洵,蜀王朱至澍,楚王朱华奎,这三个藩王,就抄出了,一千七百万的资产。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从官员富商那里,抄出了七千万两白银的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