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水意识光茧那极其微弱的一下悸动,如同投入深潭的一粒微尘,在何雨柱尚且沉浸在“银色星海实验室”带来的巨大震撼与后怕的心绪中,漾开了一圈几乎难以察觉,却意义非凡的涟漪。
这悸动并非强烈的苏醒征兆,更像是在深度沉睡中,对外界那场刚刚平息的、涉及规则层面的剧烈危机,产生的某种本能的、无意识的共鸣反应。她的意识光茧,那由“生命织锦”技术与她自身“灵枢道体”时间天赋共同包裹形成的、如同翠绿琥珀般的规则结构,表面流淌的光芒微微加速了一丝,内部那沉静如深海的时间韵律,也似乎泛起了一丝几乎不可感知的波澜。
何雨柱立刻将大部分注意力从对外部威胁的惊惧中抽离,迅速聚焦于妹妹的意识光茧。他小心翼翼地探出一缕最温和的感知,如同指尖轻触睡眠中婴儿的脸颊,去仔细探查她的状态。
他“看到”,雨水那沉睡的核心意识,依旧被层层叠叠的生命织锦与时间符文包裹着,处于深度的修复与滋养之中,远未到自然苏醒的时候。刚才的悸动,更像是一种潜意识的预警或共情——她那与生命和时间深度绑定的特殊天赋,让她即便在沉睡中,也对威胁到“家园”根本的危机,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
确认妹妹并无大碍,只是被刚才的警报惊扰了沉睡,何雨柱稍稍松了口气,但心中的紧迫感却更加强烈。连深度沉睡的雨水都能被惊动,可见刚才那银色星海实验室的警报与追溯,对生态根基的冲击是何等剧烈。
他必须尽快行动。在下一个未知的危机降临前,尽可能提升生态的生存能力。
他的目光再次落在那团被封存的“理念薪火”上。经历了刚才的险死还生,他对融合“薪火”的态度变得更加审慎,但也更加坚定。这或许是生态目前唯一能抓住的、实现跃升的机会。
但他不再急于进行高风险的核心融合。而是决定采取一种更加稳妥、更具建设性的前置同化策略。
他不再试图直接让“理念灶火”去“吞噬”或“理解”那庞大的“理念薪火”信息包。而是反过来,尝试引导“理念灶火”,以其进化后更加精微的“包容与衍生”特性,去缓慢地、持续地抽取“理念薪火”信息包外围散发出的、那些相对温和、相对基础的 “理念尘埃” 与 “共鸣余韵”。
这些“尘埃”与“余韵”,并非“理念薪火”的核心知识或力量,而是其在漫长岁月中自然散逸出的、关于“共鸣”、“协作”、“理念结构基础”等概念的规则信息碎片。它们就像一本厚重典籍自然磨损掉落的纸屑,虽然不包含核心内容,却依然带有书籍本身的材质和基础印刷信息。
何雨柱要做的,就是让“理念灶火”先“熟悉”这些碎屑的“味道”和“质地”,逐步适应“理念薪火”的规则频率,并尝试以其自身的混沌特性,去分解、吸收、转化这些碎屑,将其化为灶火自身规则结构的一部分养分。
这个过程,如同让一个学生先通过阅读辅助资料和习题集来熟悉一门新学科的基础概念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直接去啃最深奥的专业论文。风险更低,进程更可控。
他小心翼翼地操控着“理念灶火”,分出一缕缕比之前炼制“情感共鸣探针”时更加柔和、更加分散的能量触须,如同植物的根须般,轻柔地包裹、渗透进“理念薪火”信息包外部的能量场中,开始汲取那些游离的“理念尘埃”。
起初,灶火的能量触须在接触到那些古老的规则信息碎片时,产生了一些轻微的、类似“消化不良”的规则涟漪,火焰的流转出现了一丝滞涩。毕竟,“共鸣纪元”的理念模式与源自四合院众生执念的灶火,在根源上存在着差异。
但“理念灶火”那强大的“包容”本质很快发挥了作用。混沌的火焰微微调整着内部基点的排列,如同胃液调整酸碱度以适应新的食物,开始缓慢地、却坚定地分解那些外来碎片。那些关于“共鸣频率协调”、“理念冲突缓冲”的基础规则信息,被一点点剥离出来,融入灶火的规则结构之中。
何雨柱能清晰地“感觉”到,随着这些“理念尘埃”的被吸收,“理念灶火”对能量和意念的调控,似乎变得更加精细和富有弹性。火焰内部流转的那些理念符号,也似乎多了一丝古老的、历经沧桑却依旧坚韧的韵味。
这种同化过程缓慢而持续,需要极大的耐心。何雨柱并不急躁,他知道,这是在为最终的核心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工。
而就在他专注于引导灶火进行“前置同化”时,生态内部,那张自然衍生的神经网络,似乎也受到了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或许是“理念灶火”吸收“理念尘埃”时散逸出的、那丝微弱的、属于“共鸣纪元”的古老协作韵律,渗透到了网络之中;或许是生态刚刚经历了外部致命威胁的洗礼,内部求生的本能被激发;又或许是两者兼而有之。
何雨柱注意到,神经网络中,一些连接不同功能区域的脉络,其规则传导的效率,正在以一种极其缓慢但稳定的速度自我优化。一些之前需要多次意念往复才能达成的协调,现在似乎变得更加顺畅。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一些意念交流特别频繁、共鸣特别强烈的区域(例如,当易中海的秩序框架与秦淮茹的守护意志在维护生态稳定上高度一致时),网络甚至开始自发地衍生出一些微小的、临时性的 “协作增效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