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涟漪共振与观察透镜(2 / 2)

阎埠贵的概率云团,在新的计算模型下,也开始散发一种倾向于“评估并规避内部冲突风险”的波动,从另一个角度辅助着调和。

就连贾张氏的扰动吸收层,在那无处不在的守护意志影响下,其汲取行为也变得更加“有节制”,甚至偶尔会反向散发一丝微弱的能量,反哺给明显虚弱的节点(比如刚刚稳定的棒梗)。

一种奇妙的、自发的、多节点参与的涟漪共振开始形成!以秦淮茹的守护光晕为核心,易中海的秩序框架、阎埠贵的风险规避、甚至其他节点无意识的配合,共同构成了一张虽然粗糙却真实有效的内部稳定网络!

这张网络依靠生态内部自身的力量运转,抵御着外部压力带来的扰动,维持着“混沌灶火”滋养下的基本平衡。

何雨柱“看”着这一切在眼前发生,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激动。他仅仅播下了一颗种子,生态却依靠自身的力量,生长出了一片足以抵御风雨的林地!这才是“变量”真正的潜力吗?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在于这种基于差异与矛盾,却能自发形成协同的、顽强的生命力!

他注意到,在这张“内部稳定网络”形成并有效运转之后,外部那“寂静边荒”的观察透镜,其令人窒息的聚焦感,似乎……微微松动了一丝?

并非撤离,而是那种审视的强度,从“解剖式”的极致关注,稍稍回调到了“记录式”的常规观察。仿佛一个科学家,在看到培养皿中的微生物群落自行发展出了复杂的共生系统后,暂时停止了施加外部刺激,转而更耐心地记录其自然演化过程。

它们认可了这种内部自发形成的稳定性?认为这更符合“自然变量生态”的特征?

压力,暂时得到了缓解。

然而,何雨柱还来不及庆幸,一个新的、更加隐晦的变化,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那张由众多意识节点共鸣形成的“内部稳定网络”的规则层面,一些极其细微的、全新的连接脉络正在悄然生成。这些脉络并非他通过“定义权限”塑造,也非协议框架预设,而是完全由这些复苏中的意识节点,在自发的共鸣与协作过程中,基于它们各自执念的特性和互补性,自然衍生出来的!

比如,在秦淮茹的守护涟漪与易中海的秩序框架波动的交汇处,衍生出了一条增强“结构韧性”的规则细丝;

在阎埠贵的风险规避波动与许大茂投机暗流(被压制稳定后)的接触点,衍生出了一条微弱的“预警与适应性调整”的脉络;

甚至在那团“混沌灶火”与整个稳定网络的交互界面上,也正在孕育着某种更加复杂、更加内聚的规则胚胎……

这些自然衍生的连接脉络,如同生态自行生长出的“神经网络”,虽然原始而脆弱,却让整个生态的协同效率和内聚性,提升了一个看不见的台阶!

何雨柱猛然意识到,“间接共鸣法”带来的,不仅仅是暂时的稳定,更可能是在推动这片“四合院变量生态”,向着一个更加成熟、更加自组织、自演化的形态迈进!

而这一切,似乎都未引起外部“寂静边荒”观察者的额外警觉,反而似乎更符合它们对“自然变量”的观察预期。

希望之路,仿佛在绝境的悬崖边,再次显现。只是这条路,要求他更多地依靠生态自身的力量,而非自身的强行干预。

但就在他试图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自然衍生的“神经网络”时,一股极其微弱、却带着某种饥渴意味的波动,如同阴影中的毒蛇,悄然触动了这张新生网络的边缘。

波动的源头,来自一个他一直未曾过多关注,却始终存在的意识节点——后院,聋老太太那早已空洞、但在规则层面依旧留有某种诡异“吸纳”特性的……意识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