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两人几乎同时心有所感。
并非通过五感,而是直接源于他们与四合院理念生态的深度连接。一种极其微弱、却真实不虚的“共鸣”,正从南锣鼓巷的不同方向,如同涓涓细流,向着四合院核心汇聚而来。
何雨柱闭上眼,意识顺着生态的脉络延伸出去。
他“看”到了隔壁胡同,那位之前被陆研究员提及的张大爷,正对着一块融合了传统木雕与现代几何线条的半成品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创造的火花,他周身散发着一种微弱但清晰的“秩序中的变量”波动。
他“看”到了棉纺厂的李阿姨,正在小组会上,有条不紊地陈述着自己的工作安排,既坚持了原则,又充分考虑了同事的实际情况,身上流淌着“道德指引下的灵活”气息。
他“看”到了更远处,一个年轻的画家,在画布上涂抹着大胆的色彩,笔触却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韵律;一个退休的老教师,在社区课堂上,用新颖的方式讲解着古老的诗经,引发孩子们阵阵笑声……
这些分散的、个体的、微弱的理念闪光,在以往,只会是昙花一现,很快会被日常的琐碎和环境的惯性所淹没。但此刻,它们却被四合院这座“灯塔”无形中放大、稳固,并且彼此之间,通过某种难以言喻的“理念场”,产生了微弱的联系和共鸣。这些共鸣如同星火,汇聚成溪流,最终都隐隐指向四合院,为这个核心生态注入了新鲜而多样的活力。
这不是掠夺,而是赋能与反馈形成的良性循环!
“星火……已经开始燎原了。”何雨水也感知到了这一切,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只是遵循着本心,做出了更好的选择。”
何雨柱感受着那丝丝缕缕汇聚而来的、微弱却坚定的共鸣,心中那份因诡异“窃取”而产生的不安,被冲淡了不少。他意识到,四合院理念生态的真正力量,或许不在于能抵御多么强大的外敌,而在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辐射与赋能,在于能点燃更多人心中的“星火”,并让这些星火相连。
“看来,咱们这‘灯塔’,不光要照亮,还得帮着接线,让这点点星火,能连成片,互相取暖。”何雨柱若有所悟。
然而,就在他试图更清晰地感知那初生的“星火网络”时,一股极其隐晦、与之前“概念窃取”同源、但却更加缥缈难以捕捉的“干扰”,如同电子信号中的杂音,一闪而逝,试图混淆、阻断某些刚刚建立的微弱连接。
这干扰微弱到几乎不存在,若非何雨柱与生态核心深度连接,根本无从察觉。它没有破坏,只是试图……“误导”和“隔离”。
何雨柱猛地睁开眼,与何雨水对视,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凝重。
敌人,并未远离。它只是换了一种更隐蔽、更棘手的方式。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而这支“暗箭”,瞄准的似乎是这刚刚萌芽的、连接人心的……希望网络。
当晚,夜深人静,负责监测数据的陆研究员突然发现,记录仪上代表“星火网络”连接强度的曲线,在某个特定区域——正是白天发生“概念窃取”的空地方向——出现了一个极其规则、绝非自然形成的微小“凹陷”,仿佛有一张无形的嘴,在那里持续地、缓慢地……吞噬着弥散在空气中的、微弱的理念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