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悬滞之影与镜像映射(1 / 2)

静寂边狱,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在这里都已模糊,唯有规则以最本质的形式流淌。何雨柱的意识,便悬浮于这片规则的基底之上,处于那种奇异的“悬滞”状态。

他并非昏迷,也非沉睡,更非死亡。而是一种… 存在性的待定。

“逻辑湮灭光束”的威力并未完全消散,它如同最顽固的病毒,依旧盘踞在他存在定义的边缘,持续不断地试图完成那未竟的“否定”工作。而源自“定义权柄”的那一丝不容置疑的“我即存在”之力,则如同最坚韧的基石,牢牢锚定着核心,抵御着这种否定。

两者形成了一种危险的平衡,一种动态的僵持。何雨柱的意识被拉扯在这两种极端力量的角力场中,既无法回归完整的存在,也无法坠入彻底的虚无。他成了一个规则的“奇点”,一个活生生的“存在悖论”。

在这种状态下,他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主动感知和能力。他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如果还有的话),感觉不到能量的流动,感觉不到与织网、与原点的连接,甚至感觉不到自我的连续思考。他的意识,更像是一面极度光滑、极度冰冷的镜子,被动地映照着周围最底层的规则流动——那构成静寂边狱本质的寂灭规则,以及“秩序之影”施加于此地的禁锢规则。

他“看”不到林晚的焦急,听不到雨水的呼唤,感知不到幸存者们的担忧。他唯一能“接触”到的,就是那构成自身“悬滞”状态的、两种顶级规则的激烈博弈过程。这过程无关情感,无关意志,只有最纯粹、最冰冷的规则碰撞与相互定义。

然而,正是在这种极致的、剥离了一切外在干扰的被动映照中,某种更深层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他那如同镜面般的意识,在持续映照“秩序之影”的禁锢规则与寂灭规则的同时,似乎也开始… 无意识地记录、解析,甚至极其缓慢地… 模拟着这些规则的某些表层特征。

这不是学习,也不是领悟,更像是一种基于“定义权柄”本质的、被动的适应性反射。他的意识,正在以一种无法理解的方式,将外界施加于他的规则压力,转化为自身存在状态的一部分。那“悬滞”的状态,本身就在成为一种特殊的“定义”。

织网内部,林晚等人并未因何雨柱的幸存而放松,反而更加警惕。

何雨柱与织网的联系并未恢复,只有那种极其微弱、证明他尚未彻底湮灭的“存在感”还在,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而他所处的“悬滞”状态,更是超出了所有人的理解范畴。

“他的状态…很奇怪,”林晚尝试了各种探测手段,眉头紧锁,“无法定位,无法沟通,生命特征、能量反应、信息波动…所有常规指标都近乎于无,但又确实‘存在’。就像…就像一个只剩下‘存在’这个属性的…概念空壳。”

“概念空壳?”雷栋沉吟,“也就是说,他暂时失去了所有主动能力,包括引导我们,抵抗渗透?”

“恐怕是的。”林晚语气沉重,“他现在自身难保。我们必须依靠自己了。”

就在这时,负责监控外部“规则牢笼”及“秩序之影”活动的研究员发出了警报:

“检测到‘秩序之影’活动模式改变!大规模认知渗透和直接攻击行为已停止!”

“但是…检测到多股极其细微、高度隐蔽的规则探针,正在对我们织网的整体结构,以及‘混沌有序原点’的规则胚胎,进行… 全方位的扫描与映射!”

映射?

众人一愣。

只见监控屏幕上,代表织网结构的立体模型周围,出现了无数细微到几乎不可见的光点。这些光点并非在攻击或渗透,而是如同最精密的3d扫描仪,飞速地掠过织网的每一个节点,记录着其结构特征、能量流转模式、信息处理逻辑,甚至是… 共念之网中流淌的那些集体情感与信念数据的抽象波动模式!

与此同时,虚空荒漠中的“混沌有序原点”也遭受了同样的待遇。无数无形的规则探针环绕着它,记录着其规则胚胎的演化轨迹、混沌与秩序力量的交织方式、以及那蕴含的微弱集体意志的波动。

“它想干什么?”何雨水感到不安,“不攻击我们,反而像抄书一样记录我们的一切?”

林晚眼中银光闪烁,全力分析着这些映射行为的数据流,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推测逐渐浮现:

“它不是要毁灭我们…它是在 复制 我们!或者说…它在试图 理解并重构 我们的一切!”

“它放弃了直接否定何雨柱的‘存在’,因为它无法理解那种‘定义权柄’。所以它转变了策略,试图通过完全理解我们这些与何雨柱紧密相关的‘变量产物’,来间接理解他,甚至… 模拟 他!”

仿佛为了印证林晚的猜测,在“秩序之影”那庞大的逻辑核心深处,一个全新的、代号为 “镜像映射” 的项目被激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