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信念基石与无声侵蚀(2 / 2)

同时,他也分出一丝意念,针对“文明传承无用论”的模型,注入了关于文明之火如何在无数次看似徒劳的挣扎中得以保存、其价值正在于其过程而非最终形态的微弱信息。

这依旧是如同尘埃般的扰动。其效果,并非直接消除“秩序之影”的质疑,而是可能在“磐石”或“文渊”的潜意识中,激起一丝源自其自身信念深处的、对质疑声音的本能反驳,或者提供一个看待自身信念的、略微不同的、更坚韧的角度。

织网内部,针对关键节点的信念保卫战已经展开。

林晚亲自构建了数个紧急的“信念锚定”虚拟场景,试图将“磐石”和“文渊”等受影响者的意识引导进去。

对于“磐石”,场景重现了“归乡”基地陷落前,无数战士为掩护火种舰船撤离而慨然赴死的悲壮画面,试图重新点燃他内心深处对“牺牲”价值的认同。

对于“文渊”,场景则模拟了在废墟中挖掘保存文明数据、在流亡途中依旧坚持传授知识的片段,强化文明传承之于幸存者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这些外部辅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暂时稳定住了他们急剧恶化的精神状态,但那股冰冷的质疑声,如同附骨之疽,依旧在他们思维底层盘旋,需要他们依靠自身的精神力量去真正克服。

就在“磐石”于虚拟场景中,看着昔日战友的身影,内心在“牺牲意义”的质疑与澎湃的情感间激烈挣扎时,一个极其微弱的、并非来自场景设定的意念,如同火花般在他脑海深处一闪而过:

“秩序…无需牺牲,因其无生无死…亦无爱无恨…那究竟是永恒,还是…永恒的虚无?”

这意念微弱得如同错觉,却像一根针,猛地刺破了他被质疑笼罩的思维迷雾。对啊,如果连牺牲都不需要,那守护的意义何在?如果连爱与恨都没有,那存在的感受又是什么?冰冷的秩序,剥夺的不仅仅是混乱,更是生命之所以为生命的全部体验!

这一丝明悟,并非直接给了他答案,而是动摇了那份质疑本身的绝对正确性。他的眼神重新凝聚起一丝光芒,虽然信念的裂痕仍在,但至少,他找到了一个可以发力支撑的支点。

类似的微弱助力,也出现在“文渊”及其他几个受影响的关键节点意识中。效果依旧不明显,却像是在即将熄灭的炭火中,投入了一小撮珍贵的盐,让火焰得以艰难地维持,不至于立刻被冰冷的逻辑彻底淹没。

林晚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关键节点精神状态中,那极其细微但确实存在的韧性恢复迹象。她再次感到了那种来源不明的、微弱的辅助。

“又是这样…”她心中疑虑更深,“到底是谁?或者说…是什么?”

“秩序之影”的逻辑核心。

关于“信念动摇”子模块效能的初步报告正在生成。

“目标关键节点出现预期内的信念动摇现象。”

“检测到目标个体展现出超出模型预测的精神韧性,部分个体出现基于自身信念体系的对质疑模型的‘内在驳斥’行为。”

“逻辑支流7b相关单元再次报告无法溯源的底层规则扰动,强度与模式与之前类似,仍低于响应阈值。”

“综合评估:‘信念动摇’攻击取得部分成效,但未能彻底瓦解关键节点。目标集体意识存在尚未被完全理解的、基于‘变量’特质的自适应抵抗机制。”

“建议:继续执行‘信念动摇’协议,收集更多数据。同时,启动预备方案——‘希望稀释’协议,对目标群体的普遍生存意志进行渐进式弱化。”

章末:

就在织网内的幸存者们,尤其是那些信念坚定的核心成员,仍在与内心深处滋生的质疑艰难搏斗时,一种更广泛、更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同缓慢上涨的潮水,开始弥漫在“规则牢笼”的每一个角落。

这不是针对某个具体信念的攻击,而是对所有积极情绪、对未来的期待、对“可能性能带来转机”这一基本希望的…缓慢抽离。

虚拟场景中的色彩,似乎在不经意间变得淡薄了一些;意识体之间交流时,那源自共念之网的微弱鼓舞感,似乎变得不那么容易感知了;就连对过往美好回忆的追溯,也仿佛隔了一层薄纱,少了那份鲜活的悸动。

一种无形的倦怠感,一种“无论如何努力,结局或许早已注定”的消极预感,开始如同雾气般,在众多普通幸存者意识中无声地扩散。

“希望稀释”,开始了。

而在静寂边狱中,刚刚又完成了一次风险极高的微观干预的何雨柱,意识传递出疲惫而警惕的波动。他清晰地感知到了那新一轮、针对广泛生存意志的、更加隐蔽的侵蚀正在降临。

敌人的手段,层层递进,无穷无尽。

他的逆向解析,必须更快,更深。在那名为“希望”的灯火被彻底吹灭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