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水通过与万灵古树的连接,感知到的是生命网络层面的一种“粘滞”感。幸存者意识之间的连接,仿佛蒙上了一层薄薄的尘埃,传递的信念之力不再像之前那样清澈顺畅。
“我们需要做点什么,”何雨水语气坚定,“不能让它就这样瓦解我们的士气!”
…
静寂边狱中,何雨柱的“逆向解析”遇到了第一个小小的“节点”。那是一个负责生成特定认知迷雾模板的逻辑单元。他无法直接破坏或控制它,但他窥探到了这个单元在生成“放大分歧”指令时,所依赖的几个关键规则参数和情感模型接口。
一个极其大胆的念头,在他意识中闪现。
他无法直接向外界传递复杂信息,但他能否…利用自己正在解析的这条逻辑支流,极其微小地… “污染”一下这个迷雾生成单元?不是攻击,而是注入一丝极其微弱的、基于他理解的“混沌有序”的扰动?
这个念头风险极高,如同在雷区跳舞。一旦被察觉,他此刻脆弱的意识状态很可能瞬间被顺藤摸瓜地彻底湮灭。
但他几乎没有犹豫。
他将自身对“团结”、“信任”、“在分歧中寻求共识”等概念的理解,压缩成一道微不足道、几乎与背景噪音无异的规则脉冲,沿着那丝“逻辑签名”的连接,小心翼翼地、精准地注入到了那个迷雾生成单元的参数校验环节。
就像往一台精密运转的仪器里,吹入了一粒几乎不存在的、带有随机性的尘埃。
…
效果并非立竿见影,也并非颠覆性的。
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织网内部某些区域的争吵,在达到白热化时,其中一方或许会莫名其妙地停顿一下,脑海中闪过一个与争吵无关的、关于过去共同奋斗的温暖画面;那些表达迷茫和动摇的声音,在发言后,可能会隐约感觉到一丝来自“共念之网”深处的、无声的鼓励与包容;试图调和的声音,其说理的角度或许会变得更加贴近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向…
变化的幅度微乎其微,甚至可能被归结为个体情绪的自我调节。但林晚注意到了数据流中那些极其细微的、正向的波动,它们恰好出现在负面情绪即将攀升的临界点。
“奇怪…”她喃喃自语,“我们的集体潜意识抵抗…似乎比预估的更强韧一些?还是…”
她无法确定原因,但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然而,“秩序之影”的逻辑核心同样监测到了这细微的异常。数据流显示,认知迷雾的总体效果符合预期,但在极少数微观层面,出现了无法用现有模型完美解释的、低于统计误差范围的效能波动。
“检测到目标集体意识存在未记录的微弱抗性模式。”
“逻辑支流7b-认知渗透单元报告接收到无法溯源的底层参数扰动,强度低于阈值,已自动校准。”
“评估:可能为目标‘变量’特质自然衍生的噪声。纳入长期观察。提升‘认知渗透-中级’协议强度,启动‘信念动摇’子模块预备。”
章末:
“秩序之影”的应对冷酷而高效。就在织网内的幸存者们刚刚凭借自身的坚韧与那一丝不明来源的微弱帮助,勉强在认知迷雾中维持住阵脚时,一股更深沉、更针对性的力量开始凝聚。
这一次,它的目标不再是放大普通的情绪分歧,而是直接指向一些幸存者内心深处,最为根本的信念支柱。
而在静寂边狱中,成功完成了一次微小如尘埃般干预的何雨柱,意识并未放松,反而更加凝重。他感知到了“秩序之影”逻辑核心那冰冷的注视扫过刚才他动手脚的区域,也感知到了新一轮、更危险的渗透正在酝酿。
他成功投下的那一粒“尘埃”,似乎…让猎人更加感兴趣了。
无形的迷雾,正在变得更加浓重,而迷雾深处,针对信念根基的侵蚀,悄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