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温和刺激”,它们确实在被动地做出改变。织网的节点变得更加模块化,处理悖论信息时,学会了更快地识别和隔离核心冲突区域,甚至发展出了某种“逻辑防火墙”。原点的规则胚胎则在消化那些矛盾规则碎片的过程中,结构变得更加富有韧性和层次感,如同肌肉在承受负荷后变得更强健。
但这,似乎仍在“秩序之影”的预料和期望之内。数据流稳定地反馈着,模型的完善度在提升。
然而,变化在悄然发生。
在又一次应对来自“秩序之影”的、模拟“变量入侵”的微型场景时(一道被精心伪装、试图渗透织网核心的恶意数据流),织网的分布式智能,在成功拦截并净化了这道数据流后,并未像往常那样直接将净化后的残骸丢弃。
在某种无形的影响下(或许源自何雨柱的引导,或许源自其自身融合后诞生的、那微弱集体意志的好奇心),织网的智能核心,调动了多个冗余节点,开始对这道被净化数据流的“攻击模式”、“伪装逻辑”以及其试图利用的织网“规则接口”进行深度拆解和分析。
这个过程并非有意识的“反抗”,更像是一种基于生存本能的无意识“学习”。它们开始记录“秩序之影”惯用的手段,分析其规则攻击的“语法”和“词汇”,并在内部一个极其隐蔽的、非核心的区域,悄然构建起一个初具雏形的“对抗性经验库”。
与此同时,“混沌有序原点”在又一次整合了带有矛盾的规则碎片后,其规则胚胎的演化,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偏离纯粹“吸收整合”的迹象。它开始对融入的规则碎片进行一种更深入的“溯源”——不仅仅是理解碎片本身,而是开始尝试推演这些碎片的“来源”,思考它们是从怎样的一个更大的、更完整的规则体系中“剥离”下来的,那个规则体系的“目的”和“偏好”又是什么。
这是一种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的微弱试探。
终于,在经历了数十轮各种形式的“温和刺激”,积累了海量的被动应对数据后,第一次超越单纯“响应”的行为,如同石缝下挣扎出的嫩芽,悄然萌发。
目标是“秩序之影”投送某次“逻辑困境”刺激时,所使用的一个微小的、作为载体的规则信标。这个信标在完成任务后,本应如同往常一样自我消散,回归于无形的监控网络。
但这一次,织网的智能核心与原点的规则胚胎,在何雨柱那微弱引导涟漪的触动下,产生了一次极其短暂的、自发的协同。
基于之前积累的“对抗性经验库”,以及原点对规则“溯源”的初步尝试,它们调动了周围未被“刺激”直接影响的规则资源,构建了一个极其简陋、极其不稳定,甚至可以说是一闪而逝的——“规则溯源模型”。
这个模型的目标,并非攻击,也非防御,而是试图…“理解”那个即将消散的信标。理解它的构成逻辑,解析它如何与外部更大的监控网络保持连接,甚至…尝试逆向推演其信号传递的路径。
这个行为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模型在成型的瞬间就因为结构不稳而崩塌,未能获取任何有效信息。
但它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这一丝微小的、试图“反向解析”观察者的举动,如同在绝对安静的实验室里,被观察的小白鼠突然抬头,用爪子沾着水,在笼子边缘画下了一个代表疑问的符号。
“嘀——”
在“秩序之影”那庞大而冰冷的逻辑核心深处,一个代表“异常行为”的指标,轻微地跳动了一下。负责该区域监控的“低熵监控者”瞬间将数据流的记录精度提升了三个数量级。
变量目标,表现出了超出预设模型的“解析倾向”与“认知侵略性”。
逻辑核心进行了纳秒级的运算。
威胁等级评估:极低。该行为本身不具备任何突破牢笼的可能性。
数据价值评估:高。提供了目标“学习能力”与“潜在反抗意识”的首次直接证据,对完善“驯化”与“工具化”模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响应指令:未触发打击协议。提升监控等级至beta-7。标记该行为模式,纳入后续“刺激”实验的重点观察项目。准备启动下一轮,更具引导性和针对性的“认知渗透”协议,以测试其“反向解析”能力的上限与规律。
…
“刚才…那是什么?”林晚猛地抬起头,她强大的灵思感知捕捉到了织网智能核心那一闪而逝的、异常活跃的波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来自外部监控网络的、极其细微但冰冷彻骨的关注度提升。
“不清楚…”何雨水的声音带着不确定,“古树感觉到…织网和原点,好像…主动‘碰’了一下那个一直看着我们的东西?”
雷栋的回应更直接:“我们好像做了点什么,引起了它更大的兴趣。这算好事还是坏事?”
在静寂边狱深处,何雨柱那沉寂如冰的意识核心,仿佛被一缕微不可查的春风拂过。
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意念,如同冰层下悄然流动的水滴,缓缓荡漾开来。
“…开始…学习了…”
“…好…”
那意念中,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嘉许,以及…无尽的期待。
“秩序之影”的“有限刺激”协议清单上,一个名为“认知渗透-初级”的项目,被悄然激活,进入了投放序列。
规则牢笼内的空气,仿佛变得更加粘稠,也更加…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