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交流环节,果然有好几位其他厂的食堂负责人围了过来,询问具体的操作细节,比如贴饼子的火候如何掌握,烫面角的馅料配方比例等等。我都一一耐心解答,毫无保留。我知道,这种交流本身就是学习,也能拓展人脉。
“何雨柱同志,你讲得很好啊!”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我转头一看,是刚才发言的一位老标兵,来自机床厂的食堂班长,姓周,看起来五十多岁,面容憨厚,但眼神很亮。
“周师傅,您过奖了,我就是把平时做的总结了一下。”我连忙客气道。
“总结得好!”周师傅拍了拍我胳膊,很实在,“不玩虚的,全是干货!你们轧钢厂工人有口福啊!我们厂也在搞伙食改良,但效果总是不太理想,回头得多向你取取经!”
“互相学习,周师傅您经验丰富,我还得向您请教呢。”我态度谦逊。
我们互相留了联系方式(主要是厂里电话和地址),约定以后多交流。这便是我参加这次交流会的一个重要收获。
会议结束后,工业局安排了一顿简单的工作餐。吃饭时,那位副局长特意走到我们这一桌,勉励了几句,还单独对我说:“小何同志,你的思路很清晰,办法也实在,很好!后勤工作就需要你这样肯动脑筋、能干实事的年轻人!回去好好干,争取创造出更多可推广的经验!”
“谢谢局长鼓励!我一定努力!”我起身表态。
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工业局领导的肯定,我回到了轧钢厂。李副处长早已等候多时,听到我汇报交流会的情况,尤其是副局长的高度评价后,脸上笑开了花,连声说:“好!好!没给咱们厂丢脸!柱子,你这标兵,是实至名归!”
消息照例飞快地传回了四合院。这一次,连一向淡定的几位邻居,看我的眼神都彻底变了。那是一种近乎看待“人物”的敬畏。去工业局开会,和全市的精英同台,还能得到领导的当面表扬,这在他们普通工人的认知里,几乎是难以想象的高度。
阎埠贵已经不知该如何奉承了,只是搓着手,反复说着:“了不得!了不得!” 刘海中彻底沉默了,偶尔看到我,会下意识地避开目光。
我知道,经过这一次,我在院里的地位,已经彻底稳固,甚至超然。这种超然,不是靠争权夺利得来的,而是靠实打实的成绩和不断上升的平台自然形成的。
然而,站在这个新的高度,我并没有感到丝毫轻松。工业局的认可,意味着更大的期望和更重的责任。厂里后勤系统的改革,可能需要我承担更多;而院内,虽然暂时平静,但后院老太太的谜团如同定时炸弹,贾家的沉默也暗藏风险。
还有那个周师傅,他所在的机床厂,规模和级别都比轧钢厂高,他能如此放下身段主动结交,是真心交流,还是另有目的?人际关系的网络越是扩大,越是需要警惕。
晚上,我再次坐在桌前,翻开了笔记本。这一次,我不再仅仅记录食堂的事务,也开始记录参加交流会的见闻和思考,记录与其他厂标兵交流的心得,甚至开始尝试着分析不同工厂后勤管理的特点和优劣。
学无止境。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将别人的长处化为己用,才能在这条越走越宽、却也越走越险的路上,行稳致远。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最终,能雕琢出怎样的人生,还得看我自己手中的刻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