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证据链成(1 / 2)

黎明前的最后一丝黑暗被天边泛起的鱼肚白驱散,镇北王府的密室之内,烛火依旧通明,却已燃至尽头,噼啪作响,映照着两张疲惫却异常坚毅的面容。

霍凛与永宁相对而坐,中间的书案上,不再是零散的纸页,而是几份整理得条理分明、厚薄不一的卷宗。

这些卷宗,便是他们历经生死、抽丝剥茧,最终汇聚成的,足以将魏王萧景及其党羽钉死在历史耻辱柱上的完整证据链。

冯三提供的原始调拨单据副本、王琛侄子船队夹带私货的详细记录、与狄人接头地点及经手人画押。

这些泛黄的纸页,冰冷地记录着那批五百强弩、三千铁甲如何通过漕运“蒸发”,又如何出现在狄人部落。

冯三的证词详细描述了发现账目异常、试图上报反遭构陷的过程,以及那位神秘“老大人”的庇护。北疆幸存匠户的证词及提供的残破甲片,实物与记录相互印证。

先帝手札中关于此案黑金流向的记录,与永宁通过暗卫查到的、魏王控制的盐铁、海运产业早期资金注入时间点高度吻合。

带有“玄鸟”标记的密信抄件,明确指示王琛侄子进行此次“特殊货物”转运,并提及“上峰”与“那位”,将指挥链清晰指向魏王。

那几封所谓的“霍凛通敌密信”。旁边附有“妙笔张”遗留下的笔迹模仿练习稿、心得笔记,尤其是关于模仿霍凛独特“捺”笔习惯的反复修改痕迹,以及那方与伪信上印泥色泽质地几乎一模一样的印泥。

根据现有线索,清晰勾勒出李甫、王琛等人授意,“妙笔张”模仿笔迹、伪造印鉴,再利用特殊处理过的北狄羊皮纸制造“物证”的完整流程。

指出构陷行为发生在鹰嘴崖大捷、霍凛声望达到顶峰之时,其目的是为了扫除魏王掌控北疆军权、进而影响边贸及未来商路计划的障碍。

先帝手札中关于“皇子与权臣过从甚密”的记载。李甫、王琛等核心党羽名单及官职升迁轨迹。部分由暗卫提供的、魏王与李甫等人秘密会面的时间地点记录。

暗卫查明的京畿及江南几处皇庄、别院内,以护卫家丁名义存在的、超规私人武装的数量、装备情况大致评估。所有这些巨额财产的积累期,与落鹰涧案黑金注入时间、以及通过李甫、王琛贪墨国库的时期高度重叠,其启动资金和快速扩张,无法用魏王正常的俸禄和赏赐解释。

先帝手札中关于“猎场之事,景琰似始终耿耿”的批注。结合霍凛回忆中其父与魏王曾有争执,以及魏王在霍老将军身亡后的异常表现,分析其可能存在的迁怒与积怨。

将魏王对盐铁、海运、边贸的巨大经济利益诉求,与其对北疆军权、朝堂影响力的政治野心相结合。阐明铲除霍凛,既是报私怨,更是扫清其争夺储君之路上的关键军事障碍和利益绊脚石。

所有这些行为,贪墨军资、资敌、构陷忠良、结党营私、蓄养私兵。其最终目的,已不仅仅是攫取财富和权力,更是指向了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其性质,已属谋逆。

每一册卷宗都条理清晰,证据之间环环相扣,物证、书证、人证、逻辑推理相互支撑,形成了一条坚固无比、难以撼动的证据链。

尤其是那条由“玄鸟”标记串联起来的暗线,如同毒蛇的七寸,被牢牢锁定。

霍凛与永宁将这几册卷宗再次从头至尾仔细核对了一遍,确保没有任何疏漏和逻辑瑕疵。

窗外,天色已然大亮,晨光透过窗纸,洒在书案之上,映照着这些即将掀起惊涛骇浪的纸张。

“所有证据,皆在于此了。”霍凛合上最后一册卷宗,长长吁出一口气,声音中带着连日鏖战的疲惫,更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决然。

永宁轻轻靠在他肩头,低声道:“只待朝会钟响。”

此刻,距离大朝会开始,还有不到一个时辰。

王府之外,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