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边疆急报(2 / 2)

他猛地回身,目光如电,穿过庭院,精准地落在了永宁身上。

他的眼神极其复杂,有不容置疑的决断,有一闪而过的犹豫,最终化为一句简短的交代,声音穿透寒冷的空气,清晰传来:

“府中之事,交由你了。紧闭门户,无我手令,任何人不得擅动府库物资一粮一铢。”

这是信任,也是重托。更是在这风云骤变之际,对她能力的认可和维稳后方的要求。

永宁心头巨震,迎上他灼灼的目光,用力点了点头:“侯爷放心,妾身谨记。”

霍凛深深看了她一眼,不再多言,翻身上马,带着传旨太监和那报信士兵,在一众亲卫的簇拥下,朝着皇宫方向疾驰而去,马蹄声如雷鸣般滚过长安街道,迅速远去。

永宁独自站在骤然空寂下来的庭院中,寒风卷起她的裙摆,冰冷刺骨。

她望着他们消失的方向,久久未动。

皇宫,太极殿。

气氛比外面的天气更加凝重压抑。皇帝萧景琰早已端坐御座之上,面色沉静,但紧抿的唇角和微微蹙起的眉头,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殿下,文武百官齐聚,却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殿门方向。

当霍凛一身戎装,带着边关特有的风尘与杀气大步走入时,所有人的呼吸都为之一窒。

他并未卸甲,按律本是不敬,但在此非常之时,无人敢置喙半句。

“臣霍凛,参见陛下。”他单膝跪地,甲胄铿锵作响。

“爱卿平身,边关急报,想必你已知晓?”皇帝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是,臣已初步了解。狄人狡诈,趁我年关松懈,突袭磐石堡。凉州危急,请陛下速做决断。”霍凛言简意赅。

兵部尚书立刻出列,详细禀报了刚刚收到的、更为具体的军情。

情况比传令兵所述更为严峻,狄人攻势凶猛,且分兵数路,似有牵制其他关隘、孤立凉州之意。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和议论声。

“陛下,凉州绝不可失!当立刻发兵救援!”

“可是京师距凉州路途遥远,大雪封路,援军恐难及时赶到啊!”

“是否可令周边州府先行驰援?”

“周边兵力有限,恐难挡狄人精锐……”

众人争论不休,焦虑万分。

霍凛却始终沉默着,目光锐利地扫过殿上悬挂的巨幅北疆舆图,手指无意识地在身侧微动,仿佛在推演着兵棋。

终于,皇帝抬手,制止了众人的争论,目光沉静地看向霍凛:“霍卿,你有何看法?”

霍凛踏前一步,声音沉稳有力,瞬间压下了所有嘈杂:“陛下,狄人此举,意在速战速决,趁我援军未至,拿下凉州,以振声势,并劫掠粮草过冬。凉州城高池深,刘总兵亦是老将,只要援军消息一到,必能死守待援。”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继续道:“救援必行,且需快。臣建议,即刻从京营抽调一万精骑,由臣亲自率领,轻装简从,日夜兼程,直扑凉州。同时,陛下可下旨令并州、云州守军出兵侧击狄人后路,予以牵制,再调拨后续步军及粮草辎重,稳步推进,以固战果。”

他的方案清晰果断,充满了军人特有的雷厉风行和对战局的精准把握。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却并未立刻表态,而是沉吟道:“爱卿刚经历大战回京不久,朕本意让你多休养些时日。京中亦需爱卿坐镇……”

“陛下!”霍凛打断皇帝,声音斩钉截铁,“边关告急,将士浴血,臣岂能安坐京城?北狄畏臣如虎,臣一日抵达凉州,便可稳守军心,退狄人凶焰,此乃臣职责所在,万死不辞。”

他这番话,掷地有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与担当。

殿内众臣无不为之动容。

皇帝看着殿下那挺拔如松、目光坚定如铁的爱将,终于缓缓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难辨的光芒,似是欣慰,似是倚重,或许还有一丝极深的、无法言说的考量。

“好!”皇帝猛地站起身,声音洪亮,带着帝王的决断,“既然如此,朕准卿所奏。”

他目光扫向一旁的内侍监:“拟旨”

“诺”

内侍监连忙铺开明黄绢帛,提笔待命。

皇帝沉声道:“诏曰:北狄猖獗,复犯我疆,凉州危殆,社稷攸关。特命镇北侯、大将军霍凛,为平狄大元帅,总领北疆平狄事宜。率京营精骑一万,驰援凉州,击退蛮虏,固我河山,沿途州府,需全力供给,不得有误,望卿不负朕望,早奏凯歌,钦此。”

“臣,霍凛,领旨谢恩。必竭尽全力,荡平狄虏,卫我社稷。”霍凛单膝重重跪地,声音铿锵,如同誓言,在太极殿中隆隆回响。

圣旨既下,大局已定。

霍凛接过那卷沉甸甸的圣旨,起身,他没有再看殿内神色各异的百官,转身,握着象征权力与责任的圣旨,大步流星地走出太极殿。

殿外,寒风呼啸,卷起漫天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