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才子献策(2 / 2)

沈墨是聪明人,立刻领会了她的言外之意,神色一肃,拱手道:“学生受教。多谢夫人提醒。”他顿了顿,似有所悟,低声道,“如今朝中,李尚书一派势大,把持户部、吏部多年,于漕运、粮饷之事上,确是多有牵扯。学生此前只想着事情本身,倒是忽略了这一层。”

他这话看似随口感慨,却让永宁心中猛地一凛。

李尚书,李甫?!

沈墨似乎并未察觉她的异样,继续顺着自己的思路道:“其实何止边军粮饷,如今朝堂之上,党同伐异之风日盛。有多少利国利民之策,只因不合某些人的心意,或触动了其利益,便被搁置乃至打压。长此以往,非国家之福啊。”

他叹了口气,声音压得更低,仿佛只是文人式的忧国忧民:“听闻近日陛下有意调整江淮盐税之政,本是为纾解民困、增加国库收入的好事,却又因牵扯太多,争论不休,恐又要不了了之。这些世家大族、权贵重臣,盘根错节,其利相连,动一处而牵全身,便是陛下,有时也……唉。”

江淮盐政,李甫似乎也与此有莫大关联,永宁想起之前看账本时模糊的印象,以及某些隐约的传闻。

沈墨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又将话题引向了吏治考核、科举取士等方面,言语间虽未明确指向任何人,却处处透露出对当前某些权臣壅蔽圣听、结党营私、阻塞贤路的不满与忧虑。

他的言论,如同一把看似钝拙、实则锋利的梳子,将永宁脑海中那些零散的、模糊的信息。李家的权势、太医署的蹊跷药方、围场的冷箭、流言的源头、甚至霍凛那沉重的疲惫与隐忍,一点点地梳理、串联起来。

她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却又毛骨悚然的感觉。

沈墨或许并非有意,但他这些“忧国忧民”的感慨,却像一幅隐晦的地图,向她揭示了朝堂之上那汹涌暗流的轮廓与源头。

李甫,很可能就是这一切的关键,他的权势,他的野心,他的党羽……构成了那张试图笼罩霍凛、甚至可能觊觎更多的大网。

而皇帝,沈墨那句“便是陛下,有时也……”,其中包含了多少无奈与暗示,陛下是对此无能为力,还是有意纵容,以便权衡呢?

永宁端着茶杯的手,微微有些颤抖。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不动声色地听着,偶尔附和一两句,引导着话题,从中捕捉着更多有用的信息。

直到窗外日头渐西,沈墨方才惊觉时间流逝,连忙起身告罪:“学生一时忘情,竟耽搁夫人这许多时辰,实在罪过。”

永宁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微笑道:“与公子一席谈,胜读十年书。公子所言,皆是为国为民的良策,虽实行艰难,却并非毫无希望。望公子善加斟酌,假以时日,必能有所作为。”

她的话带着鼓励,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提醒。

沈墨郑重行礼:“谨记夫人教诲。今日之言,出学生之口,入夫人之耳,绝不会为外人道。”

送走沈墨后,永宁独自坐在雅间内,望着楼下熙攘的人群,久久无言。

才子献策,言语间却暗藏机锋,无意中为她拨开了重重迷雾。

她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张庞大而危险的权力网络。而她和霍凛,都身处在这张网的中央。

回去的路上,永宁的心境已然不同。

之前的迷茫与被动渐渐被一种清晰的警惕和沉重的责任所取代。

她知道,自己不能再仅仅满足于打理内宅、应对流言了。她必须更主动地去了解朝局,去分辨敌友,去思考,如何才能在这惊涛骇浪中,守住她想守住的人和事。

茶已凉,心却渐明。

只是这刚刚清晰起来的视野,所带来的,却是更深的忧惧与更沉重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