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诗词唱和(2 / 2)

永宁心中好感更增。

她忽然想起自己那幅在宫宴上惹出风波的红梅铁甲图,以及那首“铁甲冰河夜未央”的诗,心中微动,一种遇到知音般的感触油然而生。或许,在这些清流文人中,亦有能理解边关艰辛、将士不易之人。

她沉吟片刻,竟也起了诗兴,缓声道:“沈公子诗中之境,令人神往。本宫虽久居深闺,亦常感念边关将士戍守之苦。偶有所感,得了几句俚语,还请诸位方家指正。”

众人皆有些惊讶,纷纷静听。

永宁略一思索,吟道:“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她化用了前人名句,组合巧妙,意境苍凉悲壮,虽短小,却将她对边关的理解与感慨表达得淋漓尽致。

吟罢,席间再次安静下来。众人看向她的目光,多了几分真正的惊讶与审视。

这位传闻中“手段凌厉”的侯夫人,竟有如此胸襟与诗才。

沈墨眼中更是爆发出明亮的光彩,他再次起身,郑重一礼:“夫人此联,虽化古句,然意境浑然天成,道尽边关苍凉与将士忠勇,学生佩服,原来夫人竟是我辈中人。”

他这话是由衷赞叹,毫无阿谀之意。

永宁微微一笑:“沈公子过奖了。不过是心有所感,班门弄斧罢了。”

因着这首短诗,席间气氛似乎活跃了许多。众人开始探讨诗词,进而引申至朝政时事、边疆军务。

永宁大多时候静静聆听,偶尔插言一两句,却往往能切中要害,显出不同于寻常深闺女子的见识。

沈墨显然对她颇感兴趣,言谈间多有请教,所问之事虽不离诗文,却隐隐涉及对朝中某些政策的看法。

永宁应对谨慎,只泛泛而谈,却也让他眼中欣赏之色愈浓。

他坦言道:“不瞒夫人,学生此次赴京赶考,亦有心写一篇关于边军粮饷筹措与抚恤优化的策论。只是苦于缺乏实务见识,许多想法流于空泛。今日听闻夫人之言,方知夫人对边关艰辛了解甚深,实在令学生汗颜。”

永宁心中一动,道:“边关将士,确乎不易。朝廷虽有定例,然层层周转,落实到士卒手中,往往大打折扣。加之边地苦寒,损耗亦大。公子若有心于此,确是功德无量之事。”她想起赵五、钱老伯那些凄凉晚景的老兵,语气不由带上了几分真切的情感。

沈墨肃然道:“夫人所言极是,学生必当尽力。”

这场诗会,竟成了两人探讨边关实务的交流场合,虽无越矩之言,却颇有些惺惺相惜、互为知音的味道。周围文士亦参与讨论,气氛热烈而纯粹。

永宁许久未曾感到如此畅快。与这些心中尚有理想与热忱的文人交谈,仿佛让她也暂时远离了那些阴谋算计,触摸到了一丝真实的、关乎国计民生的脉搏。

直至日头偏西,诗会方散。

永宁登上马车离去时,沈墨与众文士送至门外。沈墨再次郑重行礼:“今日得遇夫人,聆听见教,受益良多。望夫人日后多加保重。”

他的目光清澈坦荡,只有对才学的欣赏与敬重,并无半分暧昧。

永宁亦含笑点头:“沈公子才学出众,他日必能金榜题名,为国效力。告辞。”

马车驶离别业,永宁的心情却久久未能平静。这次诗会偶遇,像是一道清泉,注入了她干涸已久的心田。

她不仅遇到了一个真正欣赏她见解、而非她身份或容貌的才子,更让她确信,自己并非只能困于内宅争斗,她的眼界和心思,可以放在更广阔的天空。

然而,她并不知道,这场看似纯粹的诗文唱和,落在某些有心人眼中,又会编织出怎样新的谣言。

才子与佳人,永远是流言最钟爱的题材。即使他们之间,清白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