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清深深一揖:
“臣领命。桃溪镇若立,三年之内,必使驿路通达、仓廪充盈,以报王室。”
夕阳将落,橘红的光铺在山道上。
李方清、林悦心、陈贵三骑并辔,本打算抄近路直返燕赵镇。
刚行至闪亮村口,忽听前方一声低喝:
“主公留步!”
李存孝披甲跨马,横槊挡道,拱手道:
“杨荣、杨溥二位先生忽遇一位故人,已迎至村塾,请主公速往一叙。”
李方清心中微动:
能让那两位同时惊动的,绝非寻常人物。
当下向李存孝吩咐:
“你护殿下与陈侍卫长回镇,不得有失。”
李存孝抱拳领命,旋即拨马,护送公主与陈贵折向东北官道。
马蹄声疾,卷起一路尘沙,转眼消失在晚霞深处。
李方清回望一眼,调转马头,径往闪亮村而去。
夕阳的最后一抹金辉洒在闪亮村的屋脊上,将新漆的瓦片映得熠熠生辉。
广场上的长桌已被撤得七七八八,只剩零星的碗盏在余晖里泛着微光。
村民们端着木盆、拎着扫帚,正把最后一撮花生壳扫进竹篓。
见李方清策马而至,他们纷纷放下手中活计,躬身行礼,声音此起彼伏:
“领主大人!”
李方清抬手虚扶,温和地点头回应。
目光掠过一张张带着喜色的面庞,这才翻身下马,将缰绳递给迎上来的小厮。
村务大院里灯火初上。
橘黄的烛光透出窗棂,在青石地面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剪影。
门内,杨荣、杨溥、沈万三、胡雪岩等人围桌而坐,酒过三巡,仍意犹未尽。
听见脚步声,众人齐齐起身,衣袍摩挲作响,同声道:
“见过主公!”
李方清含笑摆手示意众人落座,目光却在主桌上停住——
那里坐着一位年近不惑的中年男子,身着半旧青布长衫,袖口卷至肘部,露出结实的小臂。
他左手端着粗瓷海碗,右手筷子如雨点般起落,面前的红烧肉已去了大半。
汤汁顺着指缝滴在桌沿,他却浑然不觉。
听见动静,他抬头,腮帮子鼓得老高,眼里却闪着惊喜的光。
杨溥快步迎上,侧身一让,声音里带着掩不住的激动:
“主公,这位便是杨士奇——昔日王城幕僚院首席参赞,亦是下官昔年在国子监的同窗。
今日午后,他自北境游历至此,恰逢婚礼,便被我们留了下来。”
杨士奇放下碗筷,用袖子胡乱抹了抹嘴,起身抱拳,声音洪亮如钟:
“草民杨士奇,见过燕赵子爵!
久闻领主少年英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说罢,他咧嘴一笑,露出两排整齐的白牙,眼角的细纹里满是风尘仆仆的豁达。
杨士奇以清廉宽厚、善断大政辅佐成祖至英宗五朝,奠定“仁宣之治”的太平基业。
他尤长典章制度与人才鉴拔,主持《太宗实录》《仁宗实录》,并荐举“三杨”等一代名臣。
李方清目光微凝,旋即朗声笑道:
“原来是杨先生!能得先生大驾,燕赵蓬荜生辉。
来人,再备一桌好酒好菜,今夜不醉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