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生葫芦戏寇我在北平扒裤衩 > 第179章 华侨的根,永远的华夏

第179章 华侨的根,永远的华夏(2 / 2)

月圆之夜,行动开始。

首先,赵峰和周文彬带领136部队的游击队员在村庄四周制造骚动,引开了大部分守卫。与此同时,龙渊和苏雨晴在陈院长的带领下,来到古井边。

忘祖塔的声波如同无形的墙壁,越是靠近,脑海中的记忆就越是模糊。龙渊感到母语的词汇在消散,华夏的山河影像在淡去...

坚持住!苏雨晴将玉佩贴在龙渊额头,芷兰器灵开始吟唱古老的歌谣。

在器灵的帮助下,龙渊稳住了心神。他将手按在古井边,通过和谐之力与井下的文化种子建立连接。

刹那间,他看到了华夏村二百年的历史画卷:先民乘红头船南下,在异乡的土地上重建华夏家园;他们开办书院,传播儒学;他们建立祠堂,祭祀祖先;他们在异域的星空下,依然吟诵着唐诗宋词...

醒来吧,龙渊在心中呼唤,华夏的儿女需要你们!

井水开始发出金色的光芒,水面上浮现出无数汉字的光影,那是文化的基因,民族的记忆。

与此同时,村外的老乐师们开始演奏。古琴悠扬,箫声清越,二胡凄婉,笛音穿透夜空...这些几乎被遗忘的华夏雅音,与忘祖塔的诡异声波形成了鲜明对比。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乐声的感召下,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迷茫的眼神逐渐恢复清明。一个孩子突然用稚嫩的嗓音背诵起《三字经》,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人之初,性本善...朗朗书声在夜空中回荡。

忘祖塔的声波开始紊乱,塔身出现裂痕。烛龙组织的科学家惊慌地试图调整频率,但为时已晚。

龙渊将井中的文化种子能量引导出来,与老乐师的演奏共鸣。金色的文化能量如同涟漪般扩散,所到之处,被尘封的记忆重新苏醒,被割裂的根脉重新连接。

我是华夏儿女!一个青年突然用流利的华语大喊,撕掉了身上的日军协从臂章。

我是华夏儿女!更多的人加入呐喊。

忘祖塔在文化共鸣中剧烈摇晃,最终轰然倒塌。塔中的烛龙科学家想要逃跑,却被愤怒的村民围住。

你们可以摧毁我们的建筑,禁止我们的语言,陈院长挺直了佝偻的脊梁,但你们永远无法摧毁华夏儿女心中的根!

在倒塌的忘祖塔废墟中,龙渊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烛龙组织收集了华侨的族谱、家书、文化典籍,试图分析出华夏文化基因,然后制造出专门针对性的文化武器。

他们不只是想征服土地,苏雨晴翻阅着缴获的资料,他们想征服灵魂。

更令人担忧的是,资料显示华夏村只是实验点之一。烛龙组织在整个东南亚都有类似的计划,试图系统性地抹去华侨的华夏认同。

我们必须阻止他们,龙渊坚定地说,文化的根脉比生命更重要。

在村民的帮助下,龙渊找回了全部的文化种子——那是七块刻有华夏文明核心价值的玉牌:仁、义、礼、智、信、忠、孝。

当七块玉牌重见天日时,整个华夏村被金色的光芒笼罩。被遗忘的华文自动在村民脑海中复苏,废弃的祠堂在心中重建,中断的文化传承重新连接。

这才是真正的‘和谐之力’,芷兰器灵在光芒中翩翩起舞,文化的和谐,文明的传承。

黎明时分,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华夏村时,村民们自发聚集在古井边。在陈院长的带领下,他们向着北方的方向——祖国的方向,行三跪九叩大礼。

吾等身在南洋,心向华夏,陈院长声音哽咽但坚定,此心此志,永世不改!

龙渊看着这一幕,眼中湿润。他明白了,有些根脉,即使远隔重洋,即使历经磨难,也永远不会断绝。

在离开华夏村前,龙渊将七块文化玉牌交给陈院长:文化的火种需要代代相传。请保护好它们,也请保护好心中的华夏。

陈院长郑重接过:只要还有一个华侨记得自己的根,华夏就永远不会在这片土地上消失。

和平号再次启航时,船尾多了一面村民们赠送的锦旗,上书四个大字:华夏根脉。

龙渊知道,前方的战斗将更加艰巨。烛龙组织的文化灭绝计划才刚刚开始,而暹罗湾深处的古老威胁也在逼近。

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那是文化的力量,是根脉的力量,是千万华侨即使漂泊万里也不改的赤子之心。

无论走到哪里,龙渊望向北方,轻声自语,华夏永远是我们的根。

苏雨晴站在他身边,玉佩在晨光中温润生辉。芷兰器灵静静地坐在她肩头,哼唱着古老的华夏歌谣。

在那歌声中,仿佛有长江黄河的奔流,有长城故宫的巍峨,有五千年的文明在星光下永恒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