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晓净网”行动的失败,标志着日军试图通过特务渗透和严密封锁来扼杀冀南抗日力量的图谋彻底破产。然而,战争的形势依旧严峻。随着太平洋战场的扩大,日军对华北占领区的资源掠夺和兵力抽调更加疯狂,对根据地的军事压力并未减轻。同时,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指示各根据地要加强联系,打通被分割的区块,形成更有力的战略支撑,并要求向条件更艰苦的平原地区乃至敌占区深处发展,建立巩固的游击区。
冀南根据地面临着新的任务:不仅要生存,要战斗,更要成为连接太行山根据地与冀中、冀鲁豫等平原根据地的战略枢纽,建立一条稳固的、跨越平汉铁路的敌后交通线。
这是一项比拔除据点、消灭特务更为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平汉铁路是日军的命脉,沿线碉堡林立,封锁沟纵横,巡逻队昼夜不停。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一条能够安全护送人员、传递文件、运输物资的通道,无异于在敌人的血管旁边架设自己的桥梁。
“老周,龙兄弟,上级的命令很明确,这条交通线,就是我们冀南的生命线,也是整个华北抗战棋局上的关键一着。”在一次核心会议上,马奎传达着上级的指示,脸色凝重,“但怎么建?从哪里突破?鬼子对铁路线的看守,比对他亲爹的坟还严实!”
龙渊沉思着。硬闯肯定不行,那是送死。大规模调动部队掩护,目标太大,容易暴露。必须依靠隐蔽、灵活和超乎敌人想象的方式。
“我们可以借鉴之前对付特务的经验。”龙渊缓缓开口,“依靠群众,化整为零,同时,用一些特别的手段,来弥补我们力量和装备上的不足。”
他指向摊开的手绘地图,手指点在平汉铁路穿过冀南的一段:“铁路线很长,鬼子不可能每一寸都盯死。我们需要找到或者创造出他们的‘盲点’,然后在这些‘盲点’上,建立我们的‘驿站’和‘通道’。”
建立交通线,首要的是“点”,即沿途可靠的安全屋和转运站。这项工作,再次展现了人民战争的伟力。在地方党组织和基本群众的掩护下,一个个“堡垒户”在铁路沿线两侧的村庄里秘密建立起来。这些“堡垒户”可能是开明的地主、可靠的贫农、甚至是表面上为敌人服务的保长、维持会成员。他们就像一颗颗钉子,深深地楔入了敌人的控制区。
赵老栓这样的骨干,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利用编筐卖篓走乡串户的便利,暗中联络、考察和确认着一个个潜在的“点”,用那套成熟的“标记”系统,将分散的“堡垒户”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看不见的信任链条。
然而,仅有“点”还不够,最关键的是如何穿越那条死亡封锁线——平汉铁路及其附属的壕沟、碉堡。
龙渊将目光投向了闹闹。穿越封锁,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避开探照灯、巡逻队和碉堡的火力点。闹闹操控光线和声音的能力,以及那神鬼莫测的物质转移能力,或许能在这里发挥奇效。
他开始了新的尝试和训练。
在一个模拟铁路封锁环境的秘密山谷里,龙渊与闹闹进行着协同练习。
“闹闹,集中精神,感知前方‘探照灯’的光柱轨迹……对,就是现在,在我们前方十米处,制造一个持续三秒的光线扭曲区域,模拟‘视觉盲区’!”龙渊在心中下达指令。
随着他的意念,前方模拟探照灯(由队员手持马灯晃动)的光柱,在掠过某个区域时,果然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难以察觉的扭曲和暗淡,仿佛光线在那里被微微“折射”了一下。持续时间很短,范围也不大,但足以让一个敏捷的身影在瞬间闪过而不会被光柱直接捕捉到。
“很好!再来,尝试微调声音……将我们脚步的声音,定向传递到侧后方五米外,模拟出有人从那个方向经过的假象……”
经过反复的、消耗心神的练习,龙渊与闹闹的配合越发精妙。他们能够在小范围内,制造出短暂的光学迷彩般的隐匿效果,或者模拟出误导性的声响,吸引巡逻队的注意力。
但这还不够。最棘手的是那些深阔的封锁沟和坚固的铁丝网。强行破坏会留下痕迹,攀爬则需要时间,容易暴露。
龙渊想到了“裸奔战”的思路。
“闹闹,如果我们只是需要一小段‘路’呢?”龙渊拿着一段铁丝网样品,沟通着,“比如,只转移掉一小段铁丝网,或者,在封锁沟的沟壁上,‘挖’出一个可供攀爬的浅浅脚窝?”
葫闹闹传递来肯定的意念。这种小范围、特定目标的精细操作,虽然对精神集中度要求高,但消耗反而比大规模转移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