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继续检查电路接口。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一根数据线的屏蔽层有细微的破损。像是被什么工具不小心刮过,又像是故意为之。
林浩凑近查看:“这是...”
“电磁泄漏。”苏羽用镊子轻轻拨开破损处,“足以让高频信号失真。”
他们更换了数据线,重新校准了整个系统。当探测器再次启动时,监控屏上的背景噪声明显降低了。
但幽灵频率依然没有出现。
苏羽靠在控制台边,感受着疲惫像潮水般漫过四肢。也许霍尔是对的?也许那些脉冲真的只是她大脑在漫长孤独中产生的幻觉?
书签在口袋里震动起来。很轻微,但持续不断。
她走进休息室,锁上门。从书本夹层里取出微型存储设备,接入个人终端。
幽灵频率的原始数据在屏幕上展开。那些优美的脉冲曲线,每个波峰都对应着某种未知的智能模式。这不是噪声,不可能是。
但如何证明?
她的目光落在终端角落的日期显示上。距离约定的期限还剩六天。
凌晨三点,苏羽突然从浅眠中惊醒。
她走到观测窗前,看着远方一颗脉冲星规律性地闪烁。像宇宙的心跳,稳定得令人安心。
然后她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所有的探测器校准都是基于已知天体的信号特征。但如果幽灵频率的源头不是某种天体呢?如果它根本不在传统的电磁波谱范围内?
这个想法让她手指发冷。
她回到控制台,调出最近三个月所有异常信号的记录。把它们按时间排序后,某个模式渐渐浮现:每当星舰经过特定的空间区域,背景噪声中就会出现微弱的扰动。
这些区域没有任何已知的天体或辐射源。
苏羽开始重新编写检测算法。她放弃了传统的频率分析方法,转而寻找信号在时域上的关联性。这是个大冒险,可能会让整个项目沦为笑柄。
但当她运行新算法的第一轮测试时,监控屏上跳出了一个清晰的脉冲序列。
与存储设备里的记录完全一致。
林浩被紧急呼叫赶来时,还穿着睡衣。他看到屏幕上的信号,睡意瞬间消散。
“这不可能...”他喃喃道,“我们之前的检测阈值应该能捕捉到这个强度的信号。”
苏羽调出旧算法的代码:“因为我们一直在错误的地方寻找。”
她指着频谱分析模块:“看这里,算法假设所有有意义的信号都集中在特定的频带。但幽灵频率的频谱是发散的,它的能量分布在极宽的范围内,单个频带的强度都很弱。”
“所以传统方法会把它判定为噪声...”
“除非同时监测多个频带,并寻找它们之间的关联。”
林浩快速计算着数据:“这需要巨大的计算资源。”
“所以才一直被忽略。”苏羽轻声说,“不是不存在,是我们看不见。”
他们在凌晨的实验室里相视无言。屏幕上的脉冲稳定地跳动着,每个波形都像是在嘲笑着人类认知的局限。
苏羽想起霍尔教授在会议室里的断言。他并非恶意,只是被自己的认知框架所困。就像所有的科学家一样。
窗外,星舰正缓缓转向新的航向。远处的星云变换着色彩,像在预示着什么。
七天期限还剩五天。足够准备一份让审查委员会无法反驳的报告。
但也足够让某些人采取行动。
苏羽注意到监控探头微微调整了角度。很细微,几乎难以察觉。
她不动声色地保存数据,启动加密协议。这场关于科学真相的战争,才刚刚进入最危险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