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二百零五话 摩天岭石兵借道

第二百零五话 摩天岭石兵借道(1 / 2)

巴蜀之地,山峦叠嶂,云雾缭绕。宁瑜与阿翎行至一处名为“石泉镇”的山间小镇,此地以一口终年不竭、水质甘甜的巨石泉眼得名。镇子本应宁静祥和,此刻却被一种莫名的恐慌笼罩。

镇口聚集着不少乡民,面色惶惶,议论纷纷。几位老者围着一块刚从山上运下来的碎石,指指点点,唉声叹气。那碎石呈青灰色,与寻常山石无异,但仔细看去,上面却隐约有着类似甲骨文或某种更古老文字的刻痕,透着一股沧桑蛮荒的气息。

“又出现了……‘石兵借道’……大凶之兆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捶胸顿足。

宁瑜与阿翎上前询问,一位较为镇定的乡绅见二人气度不凡,便道出了原委。

原来,这石泉镇背靠的“摩天岭”深处,历来有个传说。古时曾有一支军队在此神秘消失,化为了山中的“石兵”,每逢地气变动或月晦之时,便会显化“借道”,凡撞见者,非死即疯。近半月来,镇中猎户和药农多次在深山听到金铁交鸣与整齐的脚步声,甚至有人隐约看到雾中有身披石甲、行动僵硬的“人影”列队而行。更令人不安的是,山中开始不时滚落这种带有古拙刻痕的碎石,被视为“石兵”活动的征兆。

“前几日,镇里几个不信邪的后生,带着家伙什进山,说是要探个究竟,至今未归……”乡绅忧心忡忡,“只怕是凶多吉少啊。”

阿翎凝神感知那碎石,轻声道:“公子,这石头上有很淡的兵戈煞气和……一种被禁锢的魂灵哀鸣。山里确实有不同寻常的‘队伍’在行动,带着很强的执念和……泥土岩石的气息。”

宁瑜接过碎石,指尖灵力微探,颔首道:“非是精怪作祟。此乃古战场残留的军魂煞气,与地脉龙气及山中金石相结合,产生的‘石兵幻影’。然其凝而不散,聚而成形,并能影响现实,坠石预警,可见其核心处必有强大的能量源或……墓葬枢纽。”

他望向云雾深处的摩天岭,目光深邃:“那支消失的军队,或许并非传说。其葬身之地,恐已成极凶之穴。”

既知有百姓遇险,宁瑜与阿翎当即决定上山一探。在熟悉山路的老猎户带领下,二人深入摩天岭腹地。

越往深处,山路越是崎岖难行,古木遮天,瘴气弥漫。空气中那股无形的兵戈煞气愈发浓烈,隐隐带来压迫感。林中异常安静,连鸟兽虫鸣都近乎绝迹。

行至一处名为“断魂崖”的险要之地时,带路的老猎户说什么也不肯再前,指着前方被浓雾笼罩的山谷,颤声道:“就是那里……‘石兵谷’!平时看着没事,一到时辰,里面就……两位恩公,千万小心啊!”说完,便匆匆离去。

宁瑜与阿翎站在崖边,向下望去。谷中雾气翻滚,看不清具体情形,但那股冲天的煞气与金铁之声却清晰可辨。更令人心惊的是,谷口散落着一些新鲜的脚印和挣扎的痕迹,还有一只遗落的背篓,正是那几名失踪后生之物。

“他们进去了。”宁瑜沉声道,“看来‘石兵借道’并非虚言,而且已然波及生人。”

两人不再犹豫,纵身跃下断魂崖,几个起落便踏入石兵谷中。

谷内景象,与外界截然不同。雾气并非水汽,而是掺杂了金石粉末的灰白色煞气,吸入肺中隐隐作痛。地面坚硬,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如同铁锈般的暗红色粉尘。四周怪石嶙峋,许多石头的形状竟隐约像是跪伏的人影或丢弃的兵器。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谷地中央,那一条宽阔、笔直、仿佛被巨斧劈出的“通道”。通道寸草不生,地面光滑如镜,一直延伸至山谷深处迷雾之中。通道两旁的岩壁上,布满了密密麻麻、深浅不一的刻痕,与镇口碎石上的如出一辙,似是某种古老的军阵图录或祭祀符文。

“好浓的煞气……还有怨念……”阿翎掩住口鼻,灵觉全力展开,“公子,我感觉到那条‘通道’上有很强的能量残留,像是……刚刚有庞大的、沉重的东西列队走过。”

宁瑜蹲下身,触摸那光滑的地面,指尖传来一阵冰凉的刺痛感,仿佛触及的不是石头,而是冰冷的金属。“此非天然形成,乃军魂煞气与地脉金气长期冲刷、固化所致。是为‘阴兵道’。”

他站起身,望向通道深处:“那几名后生,恐怕是被卷入‘借道’之中了。需得在其下次‘借道’时,寻隙而入,找到核心,方能救人破局。”

两人沿着阴兵道向山谷深处行进。越往里走,煞气越重,岩壁上的刻痕也越发复杂玄奥,甚至开始隐隐发光。空气中开始出现若有若无的呐喊声、战鼓声,仿佛来自遥远时空的回响。

突然,阿翎停下脚步,指着前方通道一侧的岩壁下方:“公子,那里有血迹!”

只见岩壁脚下,有一滩尚未完全干涸的暗红色血迹,旁边还散落着几块破碎的衣料和一个水囊。血迹向着岩壁方向延伸,那里有一个被乱石半掩的狭窄缝隙。

“有人受伤躲进去了!”阿翎急忙上前,试图搬开乱石。

宁瑜却一把拉住她,神色凝重:“小心,缝隙内有异。”

他话音未落,那狭窄的缝隙中突然探出一只毫无血色、沾满泥土的手!紧接着,一个浑身狼狈、眼神惊恐绝望的年轻人挣扎着爬了出来,正是失踪后生之一!他见到宁瑜二人,先是一愣,随即如同见到救星,涕泪横流地哭喊道:“救命!有鬼!石头……石头活过来了!他们都……都被抓走了!”

宁瑜上前扶住他,渡入一丝灵力稳住其心神,温言问道:“莫慌,慢慢说,到底发生了什么?其他人呢?”

那后生名叫铁柱,断断续续道出那日遭遇。他们几人进入石兵谷,本想探查石兵传说真假,起初并无异样。直到日落时分,谷中突然升起浓雾,雾气中传来震耳欲聋的战鼓和脚步声。他们惊恐地看到,一队队身披石甲、手持石兵、眼眶中跳动着幽绿火焰的“士兵”,从通道尽头的迷雾中列队走出,沿着阴兵道行进!

他们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逃。但那些石兵似乎发现了他们,队伍中分出一支,向他们追来。石头做的兵器砸在地上,火星四溅,力大无穷。同伴们相继被追上,惨叫着被石兵拖入了迷雾深处。铁柱仗着熟悉地形,拼命逃到这处岩缝躲藏,才侥幸躲过一劫,但腿也被石头划伤。

“它们……它们往那个方向去了……”铁柱指着通道尽头,声音颤抖,“那里……好像有一个很大的祭坛……我看到……看到有光……”

正说着,谷中的雾气突然开始剧烈翻涌,那战鼓与脚步声再次由远及近,变得清晰起来!这一次,声势远比铁柱描述的还要浩大!

“它们又来了!”铁柱吓得面无人色,缩成一团。

宁瑜将铁柱护在身后,与阿翎并肩而立,凝视着通道尽头。只见那翻滚的雾气中,首先出现的是一面巨大的、由整块青石雕成的战鼓虚影,无人敲击,却自行发出沉闷的巨响。紧接着,一队队排列整齐、身披各式石甲、手持石矛石戈的“石兵”,踏着沉重的步伐,从迷雾中显化而出!

这些石兵并非完全的实体,而是介于虚实之间,身体由凝聚的煞气和金石微粒构成,动作僵硬却带着一股一往无前的惨烈气势。它们眼眶中的幽绿鬼火连成一片,如同一条流淌的冥河。队伍浩浩荡荡,仿佛没有尽头,沿着阴兵道沉默(除了脚步声)地行进。那凝聚在一起的军魂煞气,如同实质的墙壁,压迫得人喘不过气。

“果然是军魂化形,借地脉金石显圣。”宁瑜神色肃穆,“看其甲胄兵器制式,似是古蜀国时期的军队。如此庞大的军魂滞留不去,凝聚不散,其执念之深,葬地之异,可想而知。”

石兵队伍对站在道旁的宁瑜三人视若无睹,只是机械地沿着阴兵道前行。它们的身体穿过岩石、树木,仿佛不存在,但那沉重的脚步声和森然的煞气却真实不虚。

“公子,我们现在怎么办?”阿翎紧握着宁瑜的衣袖,虽然有些害怕,但更多的是对那几名被抓走后生的担忧。

“跟上去。”宁瑜决然道,“它们并非漫无目的,此行必有归处。那归处,便是核心所在,也是救人之地。”

他取出一张“隐息符”贴在铁柱身上,又在自己和阿翎身上施了敛息术,三人悄然尾随在石兵队伍的侧后方,向着山谷最深处行进。

石兵队伍行进速度不快,但步伐一致,带着一种诡异的韵律。跟随着它们,宁瑜发现这阴兵道并非直线,而是依照某种复杂的阵法轨迹蜿蜒前行,沿途经过之处,岩壁上的刻痕都会微微发亮,仿佛在为这支队伍提供能量。

越往深处,雾气渐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暗红色的光晕。终于,在穿过一道狭窄的隘口后,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也让宁瑜和阿翎心中一震。

山谷尽头,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的盆地。盆地中央,矗立着一座完全由黑色巨石垒成的、形似金字塔的九层祭坛!祭坛高大巍峨,每一层都刻满了比外面更加复杂、更加古老的符文,那些符文此刻正散发着幽幽的血色光芒。祭坛顶端,并非供奉着什么神像,而是插着一柄锈迹斑斑、却煞气冲天的青铜巨剑!

而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祭坛的四周,以及通往祭坛的台阶上,密密麻麻、里三层外三层地跪伏着无数石兵!它们保持着朝拜的姿势,一动不动,如同真正的石雕。但那股凝聚的、近乎实质的忠诚与怨念,却冲天而起,与祭坛、巨剑连成一体。

刚刚行进的那支石兵队伍,抵达盆地后,便自动分散,融入那些跪伏的石兵之中,成为它们的一员。

而在祭坛下方,靠近青铜巨剑的位置,赫然捆绑着那三名失踪的后生!他们被粗大的石链锁住,萎靡不振,脸上充满了绝望。祭坛上的血色符文,正如同活物般,缓缓向他们蔓延,似乎在汲取他们的生机!

“以生魂血气,祭祀军魂,维持这‘石兵大阵’不散……”宁瑜瞬间明白了这祭坛的作用,“此阵已成气候,不仅能显化石兵,更能源源不断汲取地脉与生魂之力。那青铜巨剑,便是阵眼,亦是这万千军魂执念所系之物!”

必须尽快救人,并毁掉阵眼!

然而,盆地中那成千上万的石兵,虽看似静止,但其凝聚的煞气已然形成强大的力场,贸然闯入,必遭雷霆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