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争论中,李济民想起了医魂的警告。他提出了一个原则: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西医主外,中医主内。
意思是急性期以西医疗法为主,恢复期以中医疗法为主;外伤以西医疗法为主,内调以中医疗法为主。
这个原则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接下来的治疗中,团队创造性地运用了许多中西医结合的方法:
用西医的影像学检查确定骨折情况,用中医的小夹板固定促进愈合;
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用中药调理体质;
用营养支持维持生命,用针灸推拿促进功能恢复。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病人的恢复速度比预期快了很多,连那些不明原因的症状也都逐渐好转。
我明白了!年轻医生恍然大悟,中西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就像人的左右手,配合使用才能发挥最大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中西医医生共同讨论病例时,往往能产生新的治疗思路。
这个病人的舌苔表现,提示可能存在消化功能紊乱。
那我们可以在用药时注意保护胃肠道。
这样的对话越来越多,中西医之间的隔阂也在逐渐消融。
下阙:医道新章
经过一个月的精心治疗,那个危重病人终于康复出院。在出院那天,医魂再次显现。
你们做得很好。医魂的声音变得温和,医学的真谛就在于包容与创新。中医的智慧,西医的精准,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医魂化作万道金光,融入医院的每一个角落。更神奇的是,所有的医疗设备都恢复了正常,而且运转得更加精准。
这是医魂的祝福。宁瑜说,从此以后,这家医院将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典范。
这次成功救治的经历,让全院医务人员深受启发。李济民趁热打铁,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心,系统研究两种医学体系的融合之道。
研究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挑战。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解释中医的理论。
经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解剖学上找不到?
气的概念太抽象了,能不能量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中心引进了最新的科研设备,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的奥秘。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中医理论在科学验证下展现出了合理性。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他们发现了经络存在的证据;通过生化分析,他们证实了中药方剂的药理作用。
科学不是要否定传统,而是要理解传统。李济民在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说,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机。
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他们创造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
用西医的诊断技术明确病情,用中医的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
在手术前后使用中药调理,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将针灸麻醉与现代麻醉技术结合,开发出更安全的麻醉方案。
最让人称道的是,他们建立了一套中西医结合诊疗规范,让两种医学体系在临床实践中有机融合。
不要问是中医还是西医,李济民经常对年轻医生说,要问什么方法对病人最好。
这种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曾经激烈反对中医的年轻西医,开始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固守传统的老中医,也开始接受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
医学在进步,我们也要进步。一位老中医在学习了影像学知识后感慨道,现在我能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了。
医院的变化也影响了医学教育。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开始互派学生交流学习,开设中西医结合课程。
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懂现代医学,又了解传统智慧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李济民在教育部会议上说。
这个提议得到了支持。很快,全国多所医学院校都开始了中西医结合教育的探索。
然而,最大的考验来自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疫情。1963年春天,华北地区爆发不明原因的呼吸道传染病,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
在危急关头,中西医结合展现了强大的优势。西医负责病原学研究和支持治疗,中医根据辨证论治开出针对性方剂。
这种病属于温病范畴,老中医们会诊后得出结论,应该用清热解毒、宣肺透邪的方法治疗。
他们参考古代温病学着作,结合现代医学认识,研制出了有效的治疗方案。令人惊喜的是,这个方案不仅对本次疫情有效,对许多病毒性呼吸道疾病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疫情过后,中西医结合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卫生部专门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司,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李济民虽然已经退休,但被聘为终身顾问。他最欣慰的是看到年轻一代医生的成长。
医学的未来在年轻人手中。他对宁瑜和阿翎说,我们要做的是为他们铺路搭桥。
在李济民的推动下,医院建立了师承制,老专家一对一指导年轻人。同时,也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
传统不是枷锁,而是基石。李济民经常对年轻人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你们才能看得更远。
如今,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可以看到中西医和谐共处的场景。西医在查阅中医典籍,中医在使用现代设备。诊室里,既有穿白大褂的西医,也有穿唐装的老中医。
中国医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发展。就像李济民说的:医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要精准,也要温度;要继承传统,也要面向未来。
临别时,李济民将一套精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与实践》赠予宁瑜和阿翎。
这里面记录了中国医学人的探索与思考,李济民说,愿二位带着这份对医学的热爱,继续前行。
阿翎却道:最珍贵的不是这些着作,而是其中蕴含的济世精神。只要这种精神不灭,医学就会永远进步。
宁瑜望着医院大门前来来往往的医务人员,轻声道:是啊,方法会更新,技术会进步,但医者仁心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这或许就是医学能够跨越千年、守护人类健康的根本原因。
离开医院时,夜幕已经降临。急诊室的灯光依然亮着,医务人员忙碌的身影在窗前闪过。而在不远处的实验室里,年轻的医学研究者正在为明天的医学进步,探索着新的可能。
那些跳动的数据,那些流淌的药液,正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道理:真正的医学,永远以人的健康和幸福为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