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六十八话 :光影传奇

第一百六十八话 :光影传奇(2 / 2)

这个情节不符合历史事实!历史顾问坚持道。

但这样更有戏剧性!编剧据理力争。

在激烈的争论中,周慕云想起了电影之魂的警告。他提出了一个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意思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必须真实,而个人的情感经历可以艺术加工。

这个原则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但接下来的问题更加棘手——如何表现不同时代的电影美学?

默片时代的夸张表演、三十年代的现实主义、抗战时期的宣传风格、新时代的革命浪漫主义...这些迥异的风格如何统一在一部电影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慕云请来了各个时期的电影人。八十多岁的老演员示范默片表演,抗战时期的老导演讲解宣传片的拍摄技巧,新锐导演展示现代电影语言。

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模仿,而是理解每个时代电影美学的内在逻辑。周慕云对创作团队说。

在融合不同电影风格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打动人心的力量是相通的。

默片的夸张,是为了弥补没有声音的缺陷;现实主义的细腻,是为了展现生活的质感;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是为了表达时代的强音。年轻导演恍然大悟,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求真实。

这个发现让创作进入了新的境界。团队开始尝试一种新现实主义的风格——既有生活的质感,又有艺术的升华;既有个体的温度,又有时代的脉搏。

下阙:银幕新生

《光影人生》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电影艺术的探索。为了表现默片时代,剧组特意搭建了老式摄影棚,使用当年的拍摄手法;为了再现三十年代的上海,他们深入研究历史资料,还原了当年的电影拍摄现场;为了展现新时代,他们大胆采用实景拍摄,捕捉真实的生活气息。

最困难的是如何表现电影之魂这个超现实的概念。在经过多次尝试后,阿翎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建议:

为什么不直接用胶片本身的特性来表现呢?比如在剪辑时保留一些拍摄时的意外——胶片的划痕、曝光的失误、甚至是导演的现场指导声。

这个想法启发了剪辑师。他们创造了一种元电影的叙事方式,让观众既能沉浸在故事中,又能时刻意识到这是在看电影。

然而,就在电影即将完成时,更大的危机出现了。上级部门在审查样片后,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这部电影太过个人主义!主人公的彷徨和挣扎,不符合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那些表现电影艺术性的段落太晦涩,群众看不懂!

必须大幅修改,否则不能上映!

这个消息对创作团队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更糟糕的是,电影之魂再次显现,警告说如果电影被改得面目全非,它将让所有的电影胶片都变成空白。

怎么办?年轻导演几乎要哭出来,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心血...

周慕云沉思良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请求面见主管文化的领导,亲自为电影辩护。

在领导办公室,周慕云没有直接谈艺术,而是讲述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领导同志,电影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半个多世纪。从最初的舶来品,到现在的民族文化载体,我们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路。

他拿出精心准备的资料:您看,这是1934年《神女》的剧照,阮玲玉的表演至今看来依然动人;这是1947年《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时创下了连映三个月的纪录;这是去年的《林则徐》,在海外也广受好评...

周慕云娓娓道来,从电影的技术进步谈到艺术探索,从娱乐功能谈到教育意义。

电影就像一个人,需要全面发展。如果只强调某一方面,就会变成畸形。《光影人生》想要表现的,正是中国电影完整的发展历程和精神脉络。

领导沉默地听着,不时点头。最后,他说:周厂长,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是,电影毕竟是要给群众看的,太过阳春白雪恐怕...

领导同志,周慕云诚恳地说,我们要相信群众的鉴赏力。而且,这部电影虽然探讨的是电影艺术,但核心是普通电影人的爱国情怀和艺术追求,这与时代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经过深入沟通,领导终于同意电影可以小范围试映,根据观众反应再做决定。

试映会选择在清华大学举行。观众包括学生、教师、工人、农民等各个阶层。放映前,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

当银幕亮起,老电影人的故事徐徐展开。默片时代的艰辛,抗战时期的坚持,新时代的探索...主人公对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放映结束时,掌声经久不息。许多观众眼含热泪,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终于理解了什么叫做电影艺术!一个年轻学生激动地说。

那些老电影人的坚持让我很受启发。一个工人师傅说。

最让人意外的是几位老农民的反馈:虽然有些地方看不懂,但那个老电影人对理想的追求,我们都明白。种地也要讲求个方法艺术嘛!

试映的成功让《光影人生》得以正式公映。电影上映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普通观众爱看,电影界人士也给予高度评价。

这部电影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电影艺术》杂志这样评论。

更令人欣喜的是,电影之魂终于满意了。在电影首映式上,周慕云看到那个模糊的身影出现在银幕上,对他微笑着点头,然后化作万道金光,融入每一帧画面中。

《光影人生》的成功开启了中国电影的新篇章。北京电影制片厂以此为契机,成立了电影艺术创新实验室,探索电影艺术的更多可能性。

周慕云虽然已经退休,但被聘为终身艺术指导。他最大的欣慰是看到年轻电影人的成长。

电影的未来在年轻人手中。他对宁瑜和阿翎说,我们要做的是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创作环境。

在周慕云的推动下,制片厂开始实行导师制,老电影人一对一指导年轻人。同时,也鼓励年轻人大胆尝试新的电影语言。

传统不是枷锁,而是基石。周慕经常对年轻人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你们才能看得更远。

如今,走进北京电影制片厂,可以看到新老电影人和谐共处的场景。老导演在给年轻人讲戏,年轻人在尝试新的拍摄手法。放映室里,既有经典老片的回顾展,也有新人新作的试映会。

中国电影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道路——在继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进。就像周慕云说的:电影是梦,但要做中国人的梦;电影是镜,但要照出中国的魂。

临别时,周慕云将一套精装的《中国电影史》赠予宁瑜和阿翎。

这里面记录了中国电影人的梦想与追求,周慕云说,愿二位带着这份对光影的热爱,继续前行。

阿翎却道:最珍贵的不是这些史料,而是其中蕴含的造梦精神。只要这种精神不灭,银幕就会永远闪亮。

宁瑜望着制片厂大门前来来往往的电影人,轻声道:是啊,技术会更新,风格会变化,但人类通过光影表达自我的渴望永远不会改变。这或许就是电影艺术能够跨越百年、打动无数人心的根本原因。

离开电影制片厂时,夜幕已经降临。放映室里正在放映新片,银幕上的光影透过窗户,在夜色中闪烁。而在不远处的剪辑室里,年轻的电影人正在为明天的中国电影,编织着新的梦想。

那些跳动的光影,那些流淌的画面,正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道理:真正的艺术,永远在人的心灵深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