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观星将成之时,忽然乌云蔽月,星辉黯淡,好不容易选定的观测位置险些失去作用。
这是...老监正大惊。
宁瑜凝神感应,沉声道:是星灵在考验我们。古法观星,必先得星灵认可。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星盘,将珍藏的星辉石放置在盘上,同时朗声吟诵古籍上记载的《请星灵咒》。说也神奇,咒语响起后,乌云散去,星辰重新显现,而且比以往更加明亮。
第二关是推演。古法要求必须在阴阳交会之时开始推演,不能有丝毫误差,不能受任何干扰。众人在观星台中小心计算,核对星位。待到星图初成,正好达到最佳状态。
最难的第三关是通灵。按照古籍记载,观星者必须将自身的神识融入星图,与星灵相通。这一步无人能够代劳,只能由主推者完成。
老监正年事已高,连日劳累已显不支。其他星官修为尚浅,难以胜任。正在为难之际,宁瑜忽然道:或许可以借古籍之力。
他让老监正将古籍摊在观星台上,众人围坐四周。宁瑜则取出一方特制的星图绢帛,开始在上面标注星位。
诸位请静心凝神,回想星象之妙,感受星辰之力。宁瑜说着,双手轻按古籍,开始吟诵一段古老的星咒。
随着星咒的响起,古籍上的星图竟然开始发光,一道道星辉如流水般从书中流出,汇入绢帛。更神奇的是,在场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的神识与那星图产生了奇妙的联系,仿佛能够感知到星辰在运行、变化、交会的每一个细微规律。
七个时辰后,星咒声止。绢帛上的星图已经完成,星位精准,轨迹玄妙,散发着淡淡的星辉。
成了!老监正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祖辈记载的通灵星图
然而宁瑜却微微摇头:还差最后一步——启明见真。
下阙:星辉重明
启明见真,是古法观星最玄妙的一步。按照古籍记载,必须在星辉最盛之时,以通灵星图引动星辰真意,平定紊乱的星象。
星辉最盛之夜,观星台上灯火通明。宁瑜等人沐浴更衣,肃立在台上。台下,闻讯而来的天下星官挤满了广场,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这个重要时刻。
子时将至,宁瑜取出新推演的通灵星图,在老监正点燃星灯的同时,年轻星官摆好了观星仪器。
时辰到!宁瑜展开星图,将星辉反射向夜空。
星图展开的瞬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星辉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星图与夜空之间流转生辉,仿佛打开了天地的通道。更让人惊叹的是,随着星辉的流转,夜空中的紊乱星象竟然开始恢复秩序,往日的清朗渐渐重现。
就在这时,异变突生!一道黑影忽然从星陨谷中冲出,直扑星图而来!
是星魇!老监正惊呼。
宁瑜却不慌不忙,星图一转,映出一道玄妙的星辉。光芒在空中化作星网,将黑影牢牢罩住。
执念成魇,终究是镜花水月。不如皈依正道,助成星道。宁瑜朗声道。
那黑影在星网中挣扎片刻,终于化作一缕青烟,融入星图。说来也怪,得了这缕青烟,星图顿时更加明亮,星辉所到之处,连夜色都被驱散。
当最后一缕星辉消散,夜空恢复了往日的秩序,星辰各归其位,运行如常。更神奇的是,所有在场的人都感觉神识一清,往日观星时的困惑感一扫而空。
老监正对着星空深深叩拜:多谢星灵点拨,弟子明白了!星道重明,天地有序!
宁瑜收起星图,微笑道:星道已通,从此观星台的星象推演当更上一层楼。
次日,老监正用通灵星图重新观测那些出现异状的星域。说也神奇,在通灵星图的星辉下,那些星域的紊乱都渐渐平息,恢复了往日的秩序。
而观星台的星官们,在用通灵星图研习星象时,也都感觉神识清明,对星道的理解比往日深刻了许多。
一月后,观星台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星象大会。与会的星图全部是用通灵星图推演而成,每一幅都星辉熠熠,观者无不叹为观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瑜与老监正合作的一幅周天星斗图,星象变化万千,意境深远,被誉为此生难得一见的仙品。
临别之日,老监正将参悟完整的《星图秘语》抄录了一份赠予宁瑜:公子大恩,无以为报。这卷古籍记载的不仅是观星之法,更是通天达地之道,望公子善加利用。
宁瑜郑重接过,忽然心有所感,问道:监正大人可知道这古籍的作者是谁?
老监正摇头:祖上只说是古代一位星君,具体名讳却是不知。
这时,守谷老者忽然插话:老朽听祖辈说过,这位星君好像姓张,名衡,是汉代的一位高人。
宁瑜闻言一震:可是那位浑天仪的创造者张衡?
正是。老者点头,传说他不仅是天文学家,更是星道大家。晚年在此地得道,留下这卷古籍。
宁瑜恍然。原来这观星台的渊源,竟与那位着名的科学家有关。科星相通,难怪此地的星道如此特殊。
离开观星台时,正值仲秋。满天星斗与山风交织,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宁瑜行出很远,还能感受到风中传来的淡淡星辉,听到观星台中传来的清脆仪器声。
他怀中那卷《星图秘语》微微发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那位科学家的智慧与追求。
星辉通灵,星道重明。这星辉中的天地至理,或许才是张衡真正想要传达的真谛。而那片清朗的夜空,正在秋风中星光熠熠,预示着星道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