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四十五话 :茶障失心

第一百四十五话 :茶障失心(2 / 2)

李清风为难道:可是古法失传已久,如何重现?

宁瑜微微一笑,取出寺中的《茶禅一味录》:古法就在其中,只是需要有人能够领悟。

接下来的三日,宁瑜与无尘禅师等人闭门研读古籍。这卷《茶禅一味录》果然玄妙,不仅记载了各种制茶秘法,更暗含禅茶至理。只是其中关键之处多有玄机,需要用心参悟。

采茶于晨露未曦之时,制茶于心如止水之境,融天地灵气,通茶人之魂...无尘禅师念着古籍上的文字,眉头深锁,这些要求实在太过玄妙。

宁瑜却道:既然古人有成例,必有其道理。我们不妨一试。

第一关是采茶。按照古法,必须在寅时阴阳交替之时,选取茶王树上最鲜嫩的一芽一叶,且不能见日光。这夜寅时,众人提着特制的竹篮,登上天心岩。但见月华如水,云雾缭绕,正是采茶的好时辰。

然而就在采茶将成之时,忽然狂风大作,茶枝乱颤,好不容易选定的茶芽险些被吹落。

这是...无尘禅师大惊。

宁瑜凝神感应,沉声道:是茶灵在考验我们。古法制茶,必先得茶灵认可。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玉瓶,将月下采集的百花露水洒向空中,同时朗声吟诵古籍上记载的《请茶灵偈》。说也神奇,露水洒出后,狂风立止,茶芽竟然自行落入竹篮之中。

第二关是萎凋。古法要求必须在竹筛上自然萎凋,不能见强光,不能遇浊气。众人在茶室中小心伺候,调节温度湿度。待到茶叶软化,正好达到最佳状态。

最难的第三关是融通心魂。按照古籍记载,制茶者必须将自身的精神意念融入茶叶,与茶灵相通。这一步无人能够代劳,只能由主制者完成。

无尘禅师年事已高,连日劳累已显不支。李清风等弟子修为尚浅,难以胜任。正在为难之际,宁瑜忽然道:或许可以借古籍之力。

他让无尘禅师将古籍摊在案上,众人围坐四周。宁瑜则取出一方素净的茶盘,将采摘的茶青一一摆放。

诸位请静心凝神,回想茶道之妙,感受茶禅之韵。宁瑜说着,双手轻按古籍,开始吟诵一段古老的茶偈。

随着茶偈的响起,古籍上的文字竟然开始发光,一道道茶韵如清泉般从书中流出,汇入茶青。更神奇的是,在场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的心神与那茶青产生了奇妙的联系,仿佛能够感知到茶叶在萎凋、杀青、揉捻、烘焙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七个时辰后,茶偈声止。茶盘中的茶叶已经制成,条索紧结,色泽乌润,散发着淡淡的兰花香。

成了!无尘禅师激动得热泪盈眶,这就是祖辈记载的通灵茶

然而宁瑜却微微摇头:还差最后一步——开汤见性。

下阙:茶禅一味

开汤见性,是古法制茶最玄妙的一步。按照古籍记载,必须在月圆之夜的子时,以通灵茶冲泡一壶茶禅一味汤,引动天地灵气,为茶叶开光。

月圆之夜,茶禅寺中烛火通明。宁瑜等人沐浴更衣,肃立在茶王树下。寺外,闻讯而来的武夷茶人挤满了庭院,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这个重要时刻。

子时将至,宁瑜取出新制的通灵茶,在李清风煮水的同时,无尘禅师摆开茶具。

时辰到!宁瑜执壶在手,注入恰到好处的山泉,开始在茶海中冲泡。

茶叶入水的瞬间,奇异的事情发生了——茶香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空中流转生辉,仿佛自有生命。宁瑜手法如行云流水,时而高冲,时而低斟,茶香间隐隐有风雷之声。

更让人惊叹的是,随着茶艺的进行,寺中的茶王树竟然开始泛出淡淡的光华。那光芒越来越盛,最终化作一道光柱,直冲云霄。

就在这时,异变突生!一道红光忽然从古籍中冲出,直扑宁瑜而来!

是茶障!无尘禅师惊呼。

原来这茶障是古籍中积存的执念所化,一直潜伏在侧,等待时机。此刻见通灵茶将成,便要作最后一搏。

宁瑜却不慌不忙,茶壶一转,冲出一道玄妙的茶汤。水柱在空中化作清泉,将红光牢牢罩住。

执念成障,终究是镜花水月。不如皈依正道,助成茶道。宁瑜朗声道。

那红光在清泉中挣扎片刻,终于化作一缕青烟,融入茶汤。说来也怪,得了这缕青烟,茶汤顿时更加澄澈,仿佛活了过来。

当最后一滴茶汤斟入茶盏,整壶茶禅一味汤大放光明。盏中的茶汤竟然呈现出七彩光华,茶香弥漫整个寺院,连院外的茶人都闻到了这异香。

茶王显灵了!守山老茶农激动地跪拜。

在众人惊叹的目光中,茶王树上的新芽竟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瞬间满枝新绿。更神奇的是,所有在场的人都感觉心神一清,往日品茶时的浮躁感一扫而空。

无尘禅师老泪纵横,对着茶王树深深叩拜:多谢茶王点拨,弟子明白了!茶道之妙,贵在通灵。茶叶不过是媒介,真正的韵味来自天地,来自禅心啊!

宁瑜放下茶壶,微笑道:茶道已通,从此武夷府的茶品当更上一层楼。

次日,无尘禅师用通灵茶重新参悟《茶禅一味录》。说也神奇,这一次研读如有神助,不但将古籍参透,更领悟了许多失传的茶道。

而李清风等年轻一辈的茶人,在用通灵茶品茗时,也都感觉心境如洗,对茶道的理解比往日深刻了许多。

一月后,武夷府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茶会。与会的茶品全部是用通灵茶制作,每一泡都灵气盎然,品者无不叹为观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宁瑜与无尘禅师合作的一泡岩骨花香,茶汤变化万千,意境深远,被誉为此生难得一见的仙品。

临别之日,无尘禅师将参悟完整的《茶禅一味录》抄录了一份赠予宁瑜:公子大恩,无以为报。这卷古籍记载的不仅是制茶之法,更是通天达地之道,望公子善加利用。

宁瑜郑重接过,忽然心有所感,问道:无尘禅师可知道这古籍的作者是谁?

无尘禅师摇头:寺中只说是古代一位茶仙,具体名讳却是不知。

这时,守山老茶农忽然插话:老朽听祖辈说过,这位茶仙好像姓卢,名仝,是唐代的一位高人。

宁瑜闻言一震:可是那位七碗茶歌的卢仝?

正是。老者点头,传说他不仅是诗人,更是茶道大家。晚年在此地得道,留下这卷古籍。

宁瑜恍然。原来这武夷府的渊源,竟与那位着名的茶仙有关。诗茶相通,难怪此地的茶道如此特殊。

离开武夷府时,正值谷雨。满山茶树与云雾交织,构成一幅绝美的画卷。宁瑜行出很远,还能闻到风中传来的淡淡茶香,听到茶寺中传来的朗朗诵经声。

他怀中那卷《茶禅一味录》微微发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那位茶仙诗人的智慧与超脱。

茶叶通灵,禅茶一味。这茶香中的天地至理,或许才是卢仝真正想要传达的真谛。而那片新绿的茶山,正在春雨中茁壮成长,预示着茶道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