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三十八话 :得失之间

第一百三十八话 :得失之间(2 / 2)

一场突如其来的、源自海外的大商机,如同风暴般席卷了积珍城。一种名为“琉璃星屑”的奇异宝石,被证明拥有增强器物灵力、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在修行界与权贵阶层中引起了疯狂追捧,价格一日数涨,堪比等重黄金。

全城沸腾了!无论是富可敌国的商贾,还是略有积蓄的平民,都如同嗅到血腥的鲨鱼,将所有的流动资金,甚至不惜借贷、变卖祖产,疯狂投入到对“琉璃星屑”的收购与囤积之中。城中所有的交易几乎都围绕着这种宝石进行,人们眼中燃烧着贪婪的火焰,谈论着即将到来的、难以想象的财富。

宁瑜冷眼旁观,他感知到那“琉璃星屑”中蕴含的能量虽然奇特,却驳杂不稳,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如同罂粟般的诱惑气息。这并非长久之道。

果然,好景不长。不过月余,一则惊人的消息如同冰水浇头:某个海外大岛发现了储量巨大的“琉璃星屑”矿脉,其品质更高,价格瞬间腰斩,并且还在持续暴跌!

积珍城瞬间从狂热的天堂坠入了绝望的地狱。之前高价收购的宝石,如今成了砸在手里的废物。借贷者被逼债,变卖祖产者无家可归,富商一夜之间沦为负翁……跳河、上吊者时有耳闻,哭嚎声、咒骂声取代了往日的喧嚣,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

那尊金貔貅雕像下,挤满了绝望的人群,他们捶打着冰冷的金身,哭喊着为何财富如此无情。

宁瑜知道,时机到了。

他并未去安慰那些具体的失败者,而是缓步登上了聚宝广场一侧最高的钟楼。钟声悠扬,穿透了城市的悲鸣,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宁瑜立于钟楼之巅,衣袂飘飘,声音平和却清晰地传遍广场:

“诸位,可曾看清?”

众人抬头,茫然、愤怒、绝望地望向这个陌生的身影。

“尔等昔日所得,今日安在?”宁瑜问道,声音不带丝毫波澜,“昔日因得而喜,今日因失而悲。这喜悲之间,操弄尔等心灵的,究竟是那外物,还是尔等内心的执念?”

他指向那些哭嚎的人:“尔等所痛,非是失去了琉璃星屑,乃是失去了以琉璃星屑衡量的‘财富’,失去了借此攀升更高地位的‘可能’,失去了不被他人嘲笑的‘颜面’。尔等将自身价值,系于外物之得失,岂能得自在?”

又指向那尊金貔貅:“尔等供奉此物,求其只进不出,锁住财富。然,江河不流则为死水,财富不通则无生机。强求不失,本身便是最大的‘失’——失了流通之利,失了进取之心,失了面对无常的勇气。”

宁瑜的话语,如同冰冷的锥子,刺破了他们用财富构筑的脆弱外壳,直指内心最深的恐惧与空虚。

“《易经》有云:‘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得失之间,本是常态。执着于得,则得亦是枷锁;恐惧于失,则失便是地狱。”

他运转灵力,声音中蕴含着一股安定人心的力量:“真正的富足,非是金玉满堂,而是内心的丰盈与安宁。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豁达;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是拥有时珍惜,失去时放手的洒脱。”

他讲述古代贤人范蠡三聚三散、仗义疏财的故事,阐述“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道理;引用《道德经》“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智慧,说明真正的拥有在于分享与付出。

起初,台下是愤怒的驳斥与哭嚎,但随着宁瑜那蕴含道韵的声音持续流淌,许多人渐渐沉默下来。他们回顾自己的一生,为了财富奔波劳碌,勾心斗角,得到了许多,似乎也失去了更多——健康、亲情、友情、内心的平静……

那场“琉璃星屑”的惨败,如同一次残酷的启蒙,让他们亲眼见证了外物得失的无常与虚妄。宁瑜的话语,则像一盏灯,照亮了他们从未审视过的内心世界。

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刻顿悟,但坚冰已然破裂。有人开始反思,有人默默垂泪,有人看着手中的账本与地契,第一次感到了厌倦。

此后,积珍城的风气开始悄然转变。虽然商业依旧繁荣,但那种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疯狂氛围淡去了许多。人们开始更注重信誉,更愿意分享,也开始学习在财富之外,寻找生活的乐趣与意义。

那尊金貔貅雕像依旧矗立,但其象征意义,在许多人心中,已从“只进不出”的贪婪,慢慢转变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警示。

宁瑜在城中又停留了许久,引导人们建立更加健康的财富观,学习在得失之间保持内心的平衡。

临行前,几位幡然醒悟的商人,共同将一枚古朴的、刻着“知止”二字的铜钱赠予宁瑜。这枚钱并非价值连城,却代表了他们新的认知。

“先生,此钱非宝,却是我等新生之始。愿先生持之,常怀知足之心,明辨得失之幻。”

宁瑜接过这枚沉甸甸的铜钱,感受到其中那超越金钱价值的觉悟,郑重道:“得失在心,不在物。愿此地从此,仓廪实而知礼节,心富足而享太平。”

他转身,离开了这座开始学会与财富和平相处的城市。身后,积珍城在夕阳的余晖中,少了几分浮华,多了几分沉静。宁瑜知道,这片土地上的心灵之富,正在悄然萌芽。而关于得失、拥有与放下的领悟,将如这枚“知止”钱,在他心中铭刻

(第一百三十八话 《得失之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