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宁瑜将瓷片递给苏老,真金不怕火炼,真正的匠心经得起磨难。
他远眺龙泉镇:当务之急,是要让全镇匠人重拾制瓷的本心。
下阙:浴火重生
三日后,在宁瑜的建议下,龙泉镇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开窑大典。
典礼在镇中心的祖师广场举行。广场中央,苏老带着几位坚持古法的老窑师,用传统方法垒起一座简易柴窑。四周则陈列着各家瓷坊近期烧制的问题瓷器——那些带有血色纹路的、釉色诡异的、图案不祥的。
全镇匠人都被请来观礼。起初众人议论纷纷,不知此举何意。
宁瑜走到广场高处,朗声道:诸位可知,何为瓷魂?
他拾起一件暗红色的邪器:瓷者,土与火的艺术。土厚德载物,火文明向上。土无火不坚,火无土不存。这本是天地间最纯粹的造化。
又指向苏老新垒的柴窑:可若制瓷者心术不正,或急功近利,或心怀怨怼,这份负面心绪便会融入瓷器中。更有人刻意引入邪术,使瓷器成为承载恶念的容器。
众人哗然。有窑户忍不住喊道:我们也是被逼无奈!如今客商都要低价,不加快速度怎么养活一家人?
所以就要以次充好?所以就要放弃祖训?苏老痛心道,还记得入行时发的誓吗?‘宁碎不瑕,守真如命’!
宁瑜接过话头:价格可以商量,工期可以调整,但匠心不可打折。大家请看——
他命人将那些邪器堆放在柴窑旁,转而捧起苏老新制的泥坯:今日,我们就要用最纯净的窑火,炼化这些污浊,重燃龙泉瓷魂!
吉时到,苏老亲自点燃窑火。不同于往日龙窑的熊熊烈焰,这座柴窑的火势温吞而持久。宁瑜与老窑师们轮流守夜,根据火色微妙调整通风。
守窑的七日里,宁瑜给年轻匠人们讲解制瓷之道:
揉泥如调息,要刚柔并济;
拉坯如立身,要中正安舒;
施釉如养性,要厚薄得当;
烧窑如修行,要把握火候。
他更将五行哲理融入其中:土为根本,金塑其形,水润其质,木助其燃,火定其性。五德完备,方成美器。
渐渐地,匠人们浮躁的心沉淀下来。有人开始重新审视祖传的配方,有人捡起了废弃的手工工具,更有人自发清理被污染的釉料池。
第七日,开窑时辰到。当窑门开启的刹那,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但见窑内瓷器,胎骨如雪,釉色青翠欲滴,宛如雨过天晴。更神奇的是,那些原本放在窑旁的邪器,竟都化作了灰白色的碎末,其中的邪气被净化一空。
成功了!众人欢呼。
苏老捧出一件荷叶盖罐,声音颤抖:这才是...这才是真正的龙泉青瓷啊!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次开窑的成品率竟高达九成,远胜往日。所有瓷器都釉色纯正,品质上乘。
宁瑜对众匠人道:可见不是窑神发怒,而是我等先失了初心。从今往后,望大家记住今日——瓷器如人品,唯有心怀坦荡,手艺纯粹,方能成就传世之作。
此后数月,龙泉镇风气大变。匠人们重新拾起古法,不再盲目追求产量,而是更注重品质。镇上成立了瓷业行会,共同制定标准,杜绝劣品。那些被邪术污染的窑场,经宁瑜一一净化后重新启用。
宁瑜更将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融入制瓷工艺,根据不同时节、气候调整配方,使烧制过程更契合自然韵律。
临别那日,苏老代表全镇匠人,将一套新烧的五行茶具赠予宁瑜。那茶具五件分别对应五行,釉色各异却又浑然一体。
先生让我等明白,苏老郑重道,瓷器不只是器物,更是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结晶。这份领悟,必当世代传承。
宁瑜接过茶具,但见白瓷杯对应金行,釉色皎洁;青瓷盏对应木行,翠色欲滴;褐陶壶对应土行,厚重质朴;紫砂罐对应火行,色如焰心;黑釉碗对应水行,幽深如潭。
最妙的是,当五器并列,竟自然形成气场循环,仿佛一个小小的天地。
诸位已得瓷道三昧。宁瑜欣慰道,记住: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龙泉瓷之所以能传承千年,不在技法高超,而在其中蕴含的‘道’——守真、执中、尚和、致远。
离开龙泉镇时,正值新一窑开窑。但见窑火纯青,瓷光映日,整座古镇都笼罩在祥和的氛围中。
宁瑜知道,真正的传承已经重新接续。这些看似普通的瓷器,将带着匠心与正道,走入千家万户,无声地传递着中华文明的精髓。
而关于的领悟,也让宁瑜对返璞归真有了更深理解:最珍贵的,往往是最本真的。就像这青瓷,褪去所有浮华,只留一片冰心在玉壶。
山风送来窑火特有的暖香,宁瑜的步伐从容而坚定。他手中的五行茶具在阳光下流转着温润的光芒,仿佛在诉说一个古老而永恒的道理:
这世间最动人的造物,永远来自天地正气与匠人素心的共鸣。
(第一百零八话 《瓷魂素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