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阙:失色的蓝布
离开了算盘声嘈杂的清源县,宁瑜和阿翎沿着一条清澈的河流向下游走去。河两岸植被丰茂,水汽氤氲,行了约莫大半日,空气中开始飘荡起一股独特的、混合了植物清苦和矿物涩味的气息。
“是蓝靛的味道。”宁瑜对好奇吸着鼻子的阿翎解释道,“附近应该有染坊。”
果然,拐过一个河湾,前方出现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镇子,依水而建。镇口一块历经风雨的石碑上,刻着“靛蓝镇”三个大字。镇里的房屋,无论是富户的青砖瓦房,还是寻常人家的土坯小屋,其门窗、檐角,多多少少都沾染着一些或深或浅的蓝色痕迹,仿佛整个镇子都沉浸在一片淡淡的蓝色梦境里。
河道旁,林立着大大小小的染坊。工人们赤着膊,在巨大的染缸旁忙碌,用长长的木棍搅动着缸中深蓝色的染液。一匹匹白布在能工巧匠的手中,通过浸染、晾晒、氧化、反复浸染等工序,变幻出从月白到藏青等不同层次的蓝色。晾晒场上,长长的蓝布如同瀑布般从高架上垂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阳光透过湿润的布匹,折射出柔和而沉静的光泽,蔚为壮观。
阿翎看得入了神,她从未见过如此多的蓝色汇聚在一起,那种沉静、深邃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色彩,让她感到新奇又安宁。
宁瑜的目光则更多地落在那些染布工匠的身上。他们大多沉默寡言,眼神专注,双手因为长年累月接触染液而呈现出一种洗不掉的深蓝色。他们对待每一匹布,都如同对待一件艺术品,动作沉稳而富有韵律。
“靛蓝染色,工序繁复,耗时良久,急不得,也乱不得。需得沉下心来,顺应材料的特性,遵循古老的法则,方能染出纯粹持久的颜色。”宁瑜轻声对阿翎说,“这其中,也蕴含着‘顺其自然’、‘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两人在镇上寻了一家看起来干净的客栈住下,客栈的桌布、门帘,也都是自家染的蓝布,虽不华丽,却别有一番质朴的韵味。
安顿好后,宁瑜和阿翎信步在镇上闲逛。靛蓝镇以染布闻名,街上除了染坊,也有不少售卖成品蓝布、蓝印花布制品的小店,生意看起来都不错。
然而,当他们走到镇子西头时,却发现了一家与众不同的染坊。这家染坊位置有些偏僻,门庭冷落,门口悬挂的“沈家染坊”招牌也显得有些陈旧。与其它染坊热火朝天的景象不同,沈家染坊里静悄悄的,只有一个头发花白、背影佝偻的老者,独自坐在院中一个小马扎上,对着一口空荡荡的染缸发呆。院子里晾晒的几匹布,颜色灰扑扑的,既不是鲜亮的蓝色,也不是沉稳的深青,而是一种浑浊、黯哑、毫无生气的灰蓝色,像是蒙上了一层洗不掉的尘埃。
更让人注意的是,那老者身上散发出的浓重暮气和失落感,几乎与那灰败的布色融为一体。
阿翎拉了拉宁瑜的衣袖,指了指那灰蓝色的布,又指了指自己的心口,摇了摇头。她能感觉到,那布匹上不仅没有染上鲜亮的颜色,反而像是被抽走了某种精气神。
宁瑜微微颔首,他也感知到了异常。那灰蓝色的布匹上,萦绕着一股不属于染料本身的、阴郁停滞的气息。
这时,旁边一户人家的门开了,一个妇人端着木盆出来倒水,看到宁瑜二人站在沈家染坊外张望,便叹了口气,低声道:“外乡人吧?别看了,沈老倔头家的布,不能买啦。”
宁瑜拱手问道:“大嫂,请问这沈家染坊的布,颜色为何如此……黯淡?可是染料出了问题?”
妇人放下木盆,又叹了口气:“染料?沈家祖传的靛青配方,那可是咱们靛蓝镇一绝!染出的布,颜色正,耐洗晒,越洗越鲜亮。可惜啊……”她压低了声音,“自从沈老倔头的儿子,跟人跑去南洋跑船,好几年音讯全无,生死不知之后,这老头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以前多精神的一个老师傅,现在整天魂不守舍,守着那口祖传的染缸,可染出来的布,就全是这种死气沉沉的颜色了!你说怪不怪?”
妇人顿了顿,继续说道:“镇上都传,是他心气儿没了,连带着染缸也‘死’了。也有人说是他儿子在外面出了事,怨气飘回来了……反正啊,现在没人敢买他家的布了。好好一个老字号,眼看就要败喽!”
原来如此。宁瑜明白了。问题并非出在染料配方或技艺上,而是出在染布的人心上。
“心病还须心药医。”宁瑜轻声道。他谢过那妇人,带着阿翎,走进了沈家染坊那寂静的院子。
听到脚步声,那发呆的老者,也就是沈师傅,缓缓抬起头。他脸上沟壑纵横,眼神空洞,看到陌生人,也只是漠然地看了一眼,又低下头去,仿佛对外界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沈师傅。”宁瑜走到他面前,温和地开口。
沈师傅没有反应。
宁瑜并不在意,他走到那几匹晾晒着的灰蓝色布匹前,伸手轻轻抚摸。布料的质地是上好的,但触手却有一种莫名的湿冷黏腻之感,那灰败的颜色,仿佛能吸收掉周围所有的光线。
“可惜了这上好的胚布。”宁瑜叹道,“听闻沈家祖传的靛青染色,独步靛蓝镇,染出的蓝色,沉静如水,灵动如天,为何如今……”
听到“祖传靛青”几个字,沈师傅的身体几不可察地颤抖了一下,但依旧沉默。
阿翎也走到一匹布前,她伸出纤细的手指,并未接触布面,只是悬在寸许之地,闭目感应。片刻,她睁开眼,看向宁瑜,眼中带着一丝了然的悲伤。她以心念传音:“宁哥哥,这布……被很浓很浓的‘想念’和‘害怕’泡着了,透不过气来。”
宁瑜点了点头。他转向沈师傅,声音清晰而平和,仿佛带着一种穿透迷雾的力量:“沈师傅,染布如修行。染料是术,心性是道。心若蒙尘,染缸亦如死水,如何能染出鲜活的颜色?您牵挂远行的儿子,此乃人之常情。但若将这牵挂化为沉甸甸的恐惧和绝望,压在心头,染于布上,这布,便失了魂,如何能鲜亮?”
沈师傅猛地抬起头,浑浊的眼中第一次有了剧烈的波动,他死死地盯着宁瑜,干裂的嘴唇哆嗦着:“你……你懂什么!我儿他……他几年没音信了!南洋那地方,风急浪高……他是不是……是不是已经……”他说不下去了,老泪纵横,那压抑了多年的担忧和恐惧,在这一刻决堤。
“正因前路未知,才更需心存希望。”宁瑜的声音依旧平稳,如同定海神针,“您在这里用绝望染布,每一匹灰败的布,都承载着您认为他已遭遇不测的念头。这念头,是否会穿越千山万水,影响到他呢?为何不换一种方式?用期盼,用祝福,用您沈家祖辈传承下来的、对生活和美好的热爱,来染布?或许,当您染出的布重新变得湛蓝如洗时,远方的游子,也能感受到这份来自故乡的、坚定的守望之力,从而逢凶化吉呢?”
这番话,如同惊雷,炸响在沈师傅的心头。他从未想过,自己的心境,竟然会和染出的布颜色,乃至远方的儿子产生联系!他一直沉浸在悲伤和恐惧中,以为是自己技艺退步,或者是染缸出了问题,却从未想过,根源在于自己这颗被阴霾笼罩的心!
他看着眼前那几匹灰败的布,又想起祖辈教导的“染布先染心”的古训,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中阙:染心
沈师傅的哭声渐渐止住,他怔怔地看着宁瑜,又看了看自己那双布满深蓝色染痕、此刻却微微颤抖的手。
“染布……先染心……”他喃喃地重复着这句几乎被遗忘的祖训。
“不错。”宁瑜肯定地点点头,“靛蓝之染,非强取豪夺,乃顺势而为。需待染液发酵恰到好处,需耐心等待布匹吸收颜色,需反复氧化使其固着。这其中,有等待,有坚持,更有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顺应。您的心若焦躁不安,充满负面念头,又如何能引导染液呈现出它本应拥有的、沉静而鲜活的蓝色?”
宁瑜走到那口空荡荡的祖传大染缸旁,手指轻轻拂过缸沿。“这染缸,承载的不仅是染料,更是沈家世代匠人的心血与精神。它没有死,是您的心,暂时关闭了与它沟通的通道。”
沈师傅踉跄着站起身,走到染缸边,抚摸着那冰凉而光滑的缸壁,眼中泪水再次涌出,但这一次,不再是纯粹的绝望,而是混合了醒悟、愧疚和一丝重新燃起的微光。
“我……我错了……”他哽咽着,“我对不起祖传的手艺……我更对不起我儿……我在这里胡思乱想,咒他……我真是老糊涂了!”
他猛地用袖子擦干眼泪,眼神变得坚定起来:“先生说得对!我不能这么下去了!我要重新开缸!我要用最好的心情,染出最亮的蓝色!我要让我儿知道,他爹在家好好的,等着他回来!我们沈家的染坊,绝不会倒!”
看着重新振作起来的沈师傅,宁瑜和阿翎相视一笑。
然而,要改变根深蒂固的心绪,并非一蹴而就。沈师傅虽然有了决心,但当他重新调配染料,点燃灶火,准备开缸时,那多年积累的抑郁之气,依旧无形地影响着他。他动作僵硬,眉头紧锁,看着那慢慢升温的染液,眼中不时还会闪过一丝不确定和担忧。
第一匹布浸入染液,取出氧化后,颜色虽然比之前的灰蓝色好了些,但依旧不够纯粹,带着一种挥之不去的沉闷感。
沈师傅看着那布,脸上刚燃起的希望又黯淡了几分。
宁瑜在一旁静静观察,知道需要再加一把力。他对阿翎示意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