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七十三话 :金石鉴古

第七十三话 :金石鉴古(2 / 2)

他睁开眼,对那焦急等待的老者道:“老丈,此剑并非顽铁,乃是一件……有魂之物。”

“有魂之物?”老者茫然。

周围众人也是一片哗然,觉得宁瑜在故弄玄虚。

孙老爷子在台上更是眉头紧锁,他钻研金石一生,坚信的是眼力、经验、考据,对于“器魂”之说,向来认为是无稽之谈。

宁瑜不理会众人质疑,继续对老者道:“此剑之魂,在于‘守护’。它曾守护一方水土,承载着英烈之志。其价值,不在金银,而在精神。若以金银论价,是对其魂的亵渎。”

他话音一转:“然,老丈孙儿病重,急需银钱救命,亦是现实。在下愿出纹银千两,购下此剑。”

“一千两?!”全场顿时炸开了锅!一柄连孙老爷子都看不出名堂、拔不出鞘的“破剑”,这年轻人竟然开口就是一千两!这简直是疯了!

那老者更是惊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孙老爷子在台上忍不住开口道:“这位公子,老夫虽未能勘破此剑玄机,但千金之数,非同小可。公子是否再仔细斟酌?莫要一时冲动,受了蒙蔽。”

他话语中带着提醒,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不甘。他无法鉴定之物,却被这年轻人如此看重,还说出什么“有魂之物”,这让他这“法眼”权威,颜面何存?

宁瑜看向孙老爷子,平静道:“多谢孙斋主提醒。然,在下并非冲动。金石之价值,难道仅在于其年代、材质、工艺,以及能在市场上换取多少金银吗?”

他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清越,压过了嘈杂:“古人制器,或为日用,或为祭祀,或为征战,或为赏玩。每一件古物,都凝聚了那个时代的技术、审美、信仰,乃至制作者、使用者的心血与情感。它们沉默地见证着历史的兴衰、人间的悲欢。真正的‘鉴古’,不应只是鉴别其真伪,估算其价格,更应是通过这些器物,去读懂背后的历史,感悟其中的精神,汲取文明的智慧,以古鉴今,明得失,知兴替!”

他举起手中那柄古剑,朗声道:“譬如这柄剑!诸位只看到其外表朴拙,甚至破旧,拔之不出,便嗤之以鼻,认为它毫无价值。但你们可曾感受到,它其中蕴含的那份誓死守护、不屈不挠的意志?这意志,比千金万金更为珍贵!它告诉我们,何为坚守,何为责任,何为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节!这,才是此剑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我等后人,面对古物时,最应珍视和传承的东西!”

宁瑜的话语,如同惊雷,震得在场许多人哑口无言。他们习惯了以价格衡量一切,却从未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过。

孙老爷子亦是身躯一震,脸上露出复杂的神色。他一生浸淫此道,自问学识渊博,此刻却被一个年轻人质问金石之学的根本目的。

宁瑜不再多言,取出银票,递给那仍在发愣的老者:“老丈,这一千两,您拿去救治孙儿。此剑,我代为保管。它不属于任何个人,它属于那段历史,属于那种精神。”

老者接过银票,热泪盈眶,就要跪下磕头,被宁瑜连忙扶住。

就在这时,异变突生!

宁瑜手中那柄一直毫无动静的古剑,忽然发出一阵低沉悦耳的嗡鸣!剑身微微颤动,那原本如同锈蚀的封禁之处,竟自行开始松动、剥落!并非金属锈屑,而是如同光尘般点点消散!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宁瑜轻轻一拔!

“锃——!”

一声清越如龙吟的剑鸣,响彻广场!一道温润而内敛的寒光,自鞘中流淌而出!

剑身出鞘,长约三尺,材质非铜非铁,色如秋水,光洁内蕴,并无华丽纹饰,唯有剑脊之上,隐隐有如同血丝般的天然纹路,透出一股惨烈而坚韧的气息。剑锋并不显得特别锋利,却自有一股斩破虚妄、守护正道的凛然之威!

无需挥舞,众人便能感受到那剑身上散发出的、令人心神震撼的古老意志!那确实是超越了形质的“魂”!

全场死寂!所有人都被这神奇的一幕惊呆了!

孙老爷子更是猛地从座位上站起,瞪大了眼睛,死死盯着那出鞘的古剑,脸上充满了难以置信与巨大的震撼!他之前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无法拔出的剑,此刻竟然在这年轻人手中,自行解封,显露真容!难道……难道这年轻人所说的“有魂之物”、“守护意志”,竟然是真的?!

宁瑜手持古剑,感受着其中那磅礴而亲切的意志,心中了然。此剑认可了他方才那番关于金石价值、关于守护精神的言论,故自行解封,以示认同。

他归剑入鞘,那剑鸣余音犹在广场回荡,震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弦。

下卷

鉴古会上发生的这一幕,如同旋风般迅速传遍了整个金铭城。一柄被博古斋孙老爷子判定为“无法鉴定”的破剑,竟在一位神秘年轻人手中自行解封,显露非凡真容,并被其以“千金”购下,只为救助一位老者的孙儿。更重要的是,那年轻人一番关于金石价值、关于“器魂”与历史精神的言论,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与深思。

孙老爷子在震惊过后,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他把自己关在博古斋内,对着满屋的珍藏古物,回顾自己一生的鉴定生涯。他发现自己确实过于注重真伪、年代、市场价值这些“形”的东西,而忽略了古物背后所承载的“神”——那段历史,那些人物,那种精神。他终于明白,真正的“法眼”,不仅要能看透物之真伪,更要能读懂物之灵魂。

数日后,孙老爷子亲自找到宁瑜与阿翎下榻的客栈,郑重地向宁瑜请教,态度谦卑,与之前在鉴古会上的权威姿态判若两人。

宁瑜并未藏私,与他探讨了如何以“心”感物,如何通过器物细微的气息、残留的意念波动,去触碰其背后的故事与精神。孙老爷子如获至宝,受益匪浅。

那柄古剑,宁瑜并未带走。他与孙老爷子商议后,决定将其捐赠给金铭城的文史馆,并附上其所承载的“守护”故事,作为镇馆之宝,供后人瞻仰感悟,让这份精神得以传承。

此事在金铭城引起了更大的轰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家藏的、乃至市面上流通的那些古物。金石行当的风气,悄然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学者开始关注古物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而不仅仅是其市场价格。一些有识之士甚至发起倡议,要求建立更完善的文物保护机制,反对为了牟利而破坏古迹、盗卖文物的行为。

宁瑜与阿翎在金铭城又停留了半月,期间应孙老爷子之邀,参观了博古斋的真正库藏。那里确实有不少珍品,宁瑜也借此机会,向孙老爷子和一些感兴趣的学者,分享了他对于不同朝代器物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审美趣味的理解。

离开金铭城那日,孙老爷子与众多金石爱好者、文史馆的学者前来相送。孙老爷子更是将一枚自己珍藏多年的、刻有“格物致知”四字的古玉印赠予宁瑜。

“宁公子一席话,如暮鼓晨钟,惊醒老夫这梦中之人。”孙老爷子感慨道,“从此以后,老夫这‘法眼’,当时时观照己心,勿忘金石之本。这枚古印,赠与公子,聊表敬意。”

宁瑜郑重收下,道:“孙老能破执悟本,实乃金铭城金石之幸。愿此城古物,皆能遇知其心、珍其神之主。”

阿翎也对着送行的人们,露出了纯净的笑容。她肩头的纸鹤,在秋日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也沾染了这座古城的厚重气息。

二人身影,消失在通往远方的官道上。

“器物有形,而精神无价。”宁瑜对阿翎总结道,“金石之学,乃至所有对历史的探寻,其最终目的,不应是沉溺于故纸堆与古物堆,炫耀学识或积累财富,而是为了从过往中汲取智慧,照亮当下,启迪未来。那柄古剑的‘守护’之魂,远比其剑身更为锋利;那段尘封的历史,其教训与精神,远比黄金更为珍贵。这,或许就是‘鉴古’的真正意义所在——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器载道,可明本心。”

阿翎深深点头。她回望那渐行渐远的金铭古城,仿佛能看到城中那些沉默的古物,正因为有了“知音”的理解,而重新焕发出内在的光彩。她知道,真正的价值,从未消失,只是等待着一双能够看见它的眼睛,一颗能够感受它的心。

他们的旅程,因这“金石鉴古”的感悟,而更添一份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自觉。这关于价值、关于精神、关于传承的故事,必将随着那些被重新认识的古物,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久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