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六十八话 :古窑新生

第六十八话 :古窑新生(1 / 2)

上卷

长乐郡以北,毗邻边境,有一片绵延的赤土丘陵,名为“丹霞坳”。此地土质特殊,富含多种矿物,尤其适宜烧制陶器。坳中有一古窑,名曰“薪火窑”,相传已有数百年历史,其出产的陶器,釉色独特,质地坚密,声如磬鸣,在周边府县颇负盛名。

宁瑜与阿翎行至丹霞坳时,正值深秋。赤色的土地在夕阳映照下,如同燃烧的火焰,与远处层林尽染的山色交织成一幅浓烈而苍凉的画卷。然而,与这壮丽景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坳中弥漫的一种沉闷与萧条之气。

沿途可见不少废弃的窑口,窑身坍塌,杂草丛生,早已没了烟火。仅存的几座窑口,也多是冷冷清清,不见往日窑火熊熊、匠人忙碌的景象。空气中本该弥漫的陶土与窑火的气息,也被一股若有若无的焦糊和衰败味道所取代。

阿翎轻轻蹙着眉,她敏锐的灵觉能感受到这片土地深处传来的“哭泣”声,并非人语,而是泥土、火焰在某种不当的对待下发出的痛苦呻吟。她手中的纸鹤,也显得有些无精打采,翅羽上仿佛沾染了尘埃。

宁瑜目光扫过那些废弃的窑口,心中微沉。器物之衰,往往源于其魂之失。这丹霞坳的陶业,怕是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两人沿着一条被车轮压出深深辙印的小路,走向坳中看起来规模最大、也是唯一尚有烟火气的一座窑场——那便是“薪火窑”。窑场门口,几个窑工正垂头丧气地蹲在地上,对着几筐刚出窑的陶器唉声叹气。

那些陶器,器形倒是规整,但釉色灰暗呆滞,全无传说中的温润光泽,更有多数表面布满了细密的裂纹,或是扭曲变形,显然是烧制失败了。

“又废了一窑!这都第几次了?”

“唉,再这样下去,咱们薪火窑的招牌可就彻底砸了!”

“老窑主一病不起,少窑主他……他那样折腾,能成事才怪!”

“小声点!让人听见……”

窑工们见到宁瑜二人走近,停下了议论,警惕地看着他们。

宁瑜上前,拱手道:“诸位兄台,在下宁瑜,游历至此。见贵窑似乎有些困扰,不知可否告知一二?”

一个年纪稍长的窑工打量了宁瑜一番,见他气度不凡,不似歹人,便叹了口气道:“公子是外乡人,有所不知。我们薪火窑,祖祖辈辈都吃这碗饭,靠的就是这丹霞坳的土和祖传的手艺。可自从老窑主年前一病不起,少窑主接手后,这窑……就再没出过一窑好货!”

“哦?是何缘故?”宁瑜问道。

“缘故?”另一年轻窑工忍不住愤愤道,“还不是少窑主急功近利!他觉得祖传的法子太慢,产量低,非要搞什么‘新法’!胡乱改动釉料配方,缩短烧窑时间,还用了不知从哪里弄来的便宜石炭代替松木!火候、窑温都乱了套!这陶器是有灵性的,哪经得起这么折腾?土不服,火不驯,能烧出好东西才怪!”

正说着,窑场内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

“我说了用这个新方子!掺入那‘荧光石粉’,烧出来的瓷器能夜明!定能卖上天价!”一个带着几分急躁与亢奋的年轻声音响起。

“少窑主!使不得啊!”一个苍老焦急的声音反驳道,“那荧光石粉性烈,与我们的胎土、釉料根本不和!强行掺入,不仅难以夜明,反而会破坏釉质,导致窑变失败,甚至炸窑啊!祖训有云,‘顺土之性,合火之韵’,不能乱来啊!”

“祖训祖训!老头子就是被这些祖训捆住了手脚,薪火窑才一直做不大!我不管!我是窑主,我说了算!立刻按新方子备料!”

随着话音,一个约莫二十出头、衣着华贵却沾染了不少泥灰、眼神中带着一股执拗与焦躁的年轻人,怒气冲冲地从窑场内走了出来,身后跟着一位满面愁容、不住跺脚的老匠人。

那年轻人,想必就是薪火窑的少窑主,名叫火铭。而那位老匠人,则是窑场里的老师傅,姓孙。

火铭看到门口的宁瑜和阿翎,以及那些垂头丧气的窑工,脸色更加难看,斥道:“都围在这里干什么?不用干活吗?废了一窑就垂头丧气,没出息!赶紧去准备下一窑的料,按我新给的方子!”

窑工们噤若寒蝉,唯唯诺诺地应了声,却没人动弹,目光都看向孙师傅。

孙师傅痛心疾首道:“少窑主!您就听老朽一句劝吧!这新方子真的不行!前几次失败,就是明证啊!再这样下去,不仅窑要毁,咱们薪火窑数百年的名声,也要毁于一旦了!”

“名声?名声能当饭吃吗?”火铭不耐烦地挥手,“现在外面时兴的是新奇、是炫巧!咱们那些老掉牙的瓶瓶罐罐,谁还稀罕?不创新,就是死路一条!孙老头,你再敢阻挠,就给我滚出薪火窑!”

孙师傅气得浑身发抖,老泪在眼眶里打转。

宁瑜在一旁静静听着,已然明白了症结所在。这位少窑主,有心振兴家业,却走入了歧途,将“创新”理解为对根本的背离与对浮华外表的追逐,忽视了制陶最核心的“土性”与“火候”。他过于急功近利,试图以投机取巧的方式速成,反而破坏了器物生成的天然规律。

他能感受到,这片丹霞坳的土地,那古老的薪火窑,其灵韵正在因为这粗暴的“新法”而变得紊乱、痛苦。土灵在排斥那不合的添加物,火灵在抗拒那劣质的燃料与失控的温度。

宁瑜上前一步,对那少窑主火铭拱了拱手,平和地说道:“少窑主,在下宁瑜,略通物性。适才听闻二位争执,心有所感。创新固然重要,然万物有其本性,制器之道,尤重‘因材施教’,顺其自然。强行以人力扭曲物性,恐如揠苗助长,非但不能成事,反而会伤其根本。”

火铭正在气头上,见又一个陌生人来指手画脚,更是恼火,冷哼道:“你又是谁?懂得什么制陶之道?也配来教训我?”

宁瑜不以为意,目光转向那些烧坏的陶器,随手拿起一件布满裂纹的陶罐,指尖轻轻拂过裂纹处,一股微不可察的灵力探入其中。他能清晰地“听”到陶器内部结构的哀鸣,那是土釉不合、火候失衡导致的灵韵崩散。

“此器,”宁瑜缓缓道,“胎土本为阳刚厚重之性,却被掺入了阴寒刺烈的荧光石粉,如同壮汉服了虎狼之药,外表看似凶猛,内里早已虚耗殆尽。加之火候急促,未能给予其充分融合、沉淀的时间,故而内应力无法释放,最终龟裂变形。非是土不行,非是火不旺,而是驾驭土火之人,未解其性,未顺其韵。”

他话语清晰,剖析入理,不仅孙师傅和窑工们听得连连点头,连火铭也愣了一下,他虽固执,却并非完全不懂行,宁瑜所言,竟与他观察到的失败现象隐隐吻合。

但火铭嘴上仍不服软:“说得轻巧!顺其自然?那要等到猴年马月?市场不等人!”

“市场追逐潮流,然真正的经典,却能超越潮流,历久弥新。”宁瑜道,“薪火窑能传承数百年,靠的绝非侥幸,乃是前辈匠人掌握了与这片土地、这方窑火和谐共处的智慧。这智慧,便是‘道’。失了道,徒具其形,即便一时侥幸得利,终难长久。少窑主欲光大祖业,其志可嘉,然方向若错,则南辕北辙,走得越快,离目标越远。”

阿翎也走到那堆废器旁,蹲下身,将手掌轻轻按在赤色的土地上,闭上双眼。她周身散发出纯净的灵性气息,尝试着与这片痛苦的土地、这躁动的窑火进行沟通,传递安抚与理解的意念。

火铭看着宁瑜平静却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那举止奇异、却让人心生宁静的少女,再回想连日来的屡屡失败,以及孙师傅和窑工们的消极抵抗,心中那团焦躁的火焰,似乎被浇上了一丝冷水。他并非毫无感觉,只是被急于证明自己的念头冲昏了头脑。

孙师傅见状,连忙趁热打铁道:“少窑主!这位公子所言极是啊!咱们薪火窑的根本,在于丹霞土和薪火窑的独特窑火!老窑主常说,‘土是骨,釉是肉,火是魂’!三者相合,方能成就佳器!那些花哨的东西,不是咱们的根本啊!”

火铭沉默了片刻,脸上的戾气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迷茫与挣扎。他看了看宁瑜,又看了看那片生他养他的赤色土地,以及那矗立了数百年的古老窑口,终于,有些颓然地叹了口气。

“那……那你说,该怎么办?窑场已经快撑不下去了……”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脆弱。

中卷

宁瑜见火铭态度有所松动,知他心中防线已现裂痕,便缓声道:“少窑主若信得过,不妨让在下观摩一番贵窑的制陶流程,从取土、练泥、制坯、上釉,到入窑烧制。或许能寻得问题更深层的原因。”

火铭此刻已是六神无主,又见宁瑜言之有物,不似妄言,犹豫了一下,便点头应允。

孙师傅和窑工们见少窑主终于肯听人劝,皆是精神一振,连忙引着宁瑜与阿翎进入窑场内部。

窑场规模颇大,分为采土区、练泥池、制坯坊、釉料房以及那座最为重要的、如同巨兽般匍匐的“薪火窑”。只是如今各处都显得有些凌乱衰败,练泥池中的泥料色泽不均,制坯坊里半成品粗糙毛躁,釉料房更是堆满了各种尝试失败后废弃的古怪配料。

宁瑜仔细地观察着每一个环节。在采土区,他抓起一把丹霞坳特有的赤土,以灵识感知,发现这土质果然灵韵充沛,阳和中正,但其中似乎掺杂了一些不属于此地的、阴寒杂乱的气息,想必是火铭尝试新方子时混入的其他矿土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