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五个人都被编入了,挣工分,按村里制度分配口粮。
这样一来,富木村的小组长,也就暂时不能轰他们走了。
那富木村的革委会组长赵宝强听李大和说,他们现在都是我们村的。是革命队伍里的了啊。
赵宝强的表情简直是:
嗤之以鼻! 谁信啊!能跟我们一样干农活? 建设农村? 背语录?
不过他也耳闻过,既往这座教堂里的人员,的确有务农的。
“行。那就看他们怎么搞 !”
很快,教堂里就来了几个红兵,墙壁上被贴上了白纸黑字的大字报,木梁挂上了红色白色的宣传标语。
圣母像从那醒目位置被摘下来,挂上了新的画像。
那些既往的神像雕塑,比尔也收拾到了储藏室,不摆放在外面。原有位置都贴了各种宣传图画。
李大和还把村里的活动照片拿了些过来。
比尔和李婆婆干不了别的体力活,就到处粘贴,搞宣传,记工分。
比尔拿着一小碗浆糊,一边贴,心里一边叹气。
主,在哪里?
……好的。主,在我们心中。
教堂经过改造之后,后面过了一段时间,那个礼拜堂偶尔也变成了临时会议现场。
各村革委会轮流带人来这里开会。
地方大又宽敞,木椅子都是现成的。原来都得坐地上。
下雨天就没法搞。现在不怕雨天。
喊口号都嘹亮、气势震天响!
当然,他们来时会提着米和肉。来的还有女同志们,有时就让李婆婆帮着一起做饭。
*
而年轻的司马德带着毕可和洪宁,也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劳动中去了。
德西决心适应这里的清贫生活。而这一切在他看来,都是极富挑战性的。
自艾兰德农村生活的童年后,很多年不事稼穑的他,要再次加入种植作物和蔬菜的劳动行列。
但幼年劳作的记忆,也依然深刻。
这会儿正是秋收时。口号是\"为世界革命种田\"。
他的加入,真的是在村里的壮劳力上雪中送炭。
李大和看他身材高大、体格结实健壮,在农田里搬运和操作机械,可是太适合了。
抢割水稻可是很耗人力的。必须趁着天气好,赶在晴天把稻谷都收了,若是遇到下雨天,穗子可就被水泡了容易霉变,也不好脱粒不好晒。
稻田里全是人。男女老少都在干活。
有庆和庆林兄弟这样的,和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
还有从大城市里,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来”的知青。
几乎人手一把雪亮的镰刀。
稻谷要先用镰刀割下,再用打谷机打出谷粒,剩下的空稻穗摞成摞晒干,可以垫床睡得柔软、也可以当做饭的柴火。
劳动的热情高涨。革委会李组长可不是打嘴炮的,他干活也是一把好手。
德西第一天来地里,李大和便眼神带着挑衅地看着他和小可,晃了晃手里的。
“会用镰刀不?”
工农兵宣传画里,镰刀太常见了。
艾兰德城堡附近村庄的麦田,已经开始逐步推进机械化。
但也有个别农民依然按传统方式收割。德西小时候见过,但没割过。
再者,西德总面积才多大?单说米斯巴赫一个市,只是湖武市的十分之一。
那它附近的村庄土地,又能有多大?
种地的农民自然有人,剩余的,都发展工业去了。
德西看着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金色的大海,人们脸上洋溢着的丰收喜悦。
想起自己饭碗中的一颗颗米粒。想起教堂五人的粮食。
他心中士气高昂,也油然而生、泛出一种澎湃的激情。
他性子本来就不是争强好胜的。看出了李大和表情中的挑衅。也不说话。
德西身材高大又颀长俊挺,五官深邃更显俊美。
饱满前额有种富有学识的智慧。虽然穿着土布,但家族一直将他做为继承人,培养出来的王者之姿和领袖气质,明显与众不同。
他昂首挺胸、修身长立的姿态,一站在田里,就已经引得割稻的姑娘、小媳妇们在旁边看着。
她们纷纷带着笑意窃窃私语、交头接耳。
“他长得挺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