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杏已经不能在艾徳勒克的公司里,露面工作了。她回到哈德里家,只做管家及家庭服务。
可马丁一直想要去看看,杏妈妈飘洋过海来的地方,要看父亲1900年世纪初就去“战斗”过的地方、要去看家里清朝宝库来源之地。
1934年德国建立“工业产品商贸公司”私营企业,悄悄地把钱、技术和设备运到民国,统一管理。
此时民国已经是亚洲跟德国最大的生意伙伴,外贸占比快1\/5。
民国团队也到德国进行了参观考察,蒋纬国还去德国上了军事学校。
8万民国士兵受了德国军事训练,小部分飞行员,也学了德国空军的空战技巧。
组建出了德械师。这支装备了全套德国武器并经过特殊训练的部队,初衷就是为了,应对中日之间军事冲突。
德国在帮忙训练人员的同时,还出手帮民国进行军工厂升级。
1935年初,湖北汉阳兵工厂造出了仿毛瑟步枪的98型中正式步枪;南京兵工厂造出了马克沁机枪;河南巩县兵工厂则生产了德国设计的迫击炮。
不仅造武器,德国还协助建了几个军事研究所,头儿,都是从德国学习回来的工程师。
尽管民国自己能制造武器了,但它还是从德国买了不少军备。钢帽、步枪子弹、防空大炮。还有飞机,榴弹炮、反坦克炮、装甲车。
德国公司当然也挣钱啊。据说卖到民国的枪,价格是卖给其他国家的两倍。
但没有武器生产能力的民国,只能接受这个价格,来武装军队。
国社工党1933年1月当政,但直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民·德合作依然保持在蜜月期。
历史非常讽刺地是,N·c主宰的德国,出于自身实用主义,想要获得民国的矿产资源,依然提供了武器。
客观上,大大提高了民国抵御日本侵略的军事能力。
1936年,民·德两国制定了三年工业大计,搞工业基地跟日本较劲。还打算在湖北等三省建立大型工业中心。
计划中,德国控制钨、锑这些矿产,盖了十几个重工业大厂和发电厂,钢铁、煤矿、机械、电气都有。
德国卖给民国的武器,输出了本国过剩的产能,让军火商赚了不少钱。民国军队装备的70%来自德国。
德国对华军事贸易额达到4.17亿马克,看似庞大。
但与此同时,德国对日投资额高达38亿马克,是对华贸易的9倍!
这哪是什么特殊友谊,分明是把民国当成了备胎。
1935年3月,德《国防法》,公开违反《凡尔赛条约》军事条款,宣布国防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一支在和平时期为36个师的陆军。
5月,颁布《兵役法》,规定18-45岁的德国公民要服兵役,由此进入紧张扩军时期。义务兵服役期一年。
1937年4月,大学毕业服完兵役后,24岁的长子马丁,在工厂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就来到民国。
来家族在民国的工业中心,参加建设工作。和他同行的,是赵仁。
哈德里很重视他们这次去远东的历练,马丁学的就是机械制造类工程专业,而民国此时在建的各工厂,是他能拓宽管理视野的地方。
34岁的仁·慈也都服过兵役,退役后在慕尼黑、柏林的多家工厂里,已经是很熟练、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深得哈德里重用和信任。
仁·慈都已经结婚,见哈德里对马丁独自一人不放心,赵仁便自告奋勇,陪着马丁来。
赵仁也想看看,母亲的祖国是什么样的。
这次赵杏就不用特意交代“不许打、不许欺负中国人”了。
因为被中国妈妈亲手带大的孩子,就干不出这种事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