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捱饿(2 / 2)

女人们聚在一起缝纫,孩子们看书,赵杏想起了那年冬天,在庆国李府里,女子们聚在一起,在乌鸦和哈德里的那间小小卧房里,烤火的场景。真是时过境迁,不过才十几年,这一幕,现在竟然移到了德国。

几辆自行车成了唯一出行工具,因为有的马太饿了,又被冻死了,仅剩几匹,也拉不动车。

地窖里储藏的土豆、洋葱、胡萝卜,和秋天收的少量面粉,是一家人的粮食。

赵杏原本不住主楼,但那偏楼小房间昏暗、阴冷,现在她便回来住在主楼。

是那她刚来城堡时住的房间,离埃莎和孩子们都近些,方便照顾。

晚上,马丁和克劳夫,都要在她床上来挤着睡觉,因为不能去吵怀孕的埃莎,让她休息不好。

一大两小三个人挤在一起暖暖的,跟杏妈妈在一起,这也是马丁童年时的幸福时刻。

白日都在忙碌,只有夜晚才有安静的时刻。

赵杏的脆弱,只有在夜晚,才能显露出来。马丁经常见到赵杏思念霍斯。

父亲告诉过他,如果杏妈妈想念起霍斯叔叔来、伤心了,你一定要安慰她。

你的安慰最管用。

每当感觉到赵杏独自一人、神色悲伤,马丁都特别贴心地上去抱着她,小手拍着赵杏的肩膀。

像赵杏哄他睡觉时一样亲昵。

“杏妈妈,不哭。小马丁在。”

“马丁是个乖宝宝。”

赵杏便咬牙忍住了泪意,抱住这懂事的小家伙。

*

1917年初,开战三年。

仅剩的下一批符合年龄的年轻士兵,又被送往战场。

穿着体面的贵族,都没了以前那种圆润的身材,个个瘦得皮包骨头,眼睛

连有钱有势的人都过成这样,老百姓的日子肯定更不好过。每个人的食物,连战前正常饭量的一半都不到。

城里闹粮荒,遭殃的是穷人。他们只能靠政府发的救济粮过活,又没钱去黑市买高价粮。

市面上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吃的喝的,都在黑市流通。当然,善于做生意的犹太人此时挣了钱,也不肯将多余食物拿出来分配,这也为他们后来被纳粹清算,所谓“为富不仁”,提供了借口。

生意头脑灵通的犹太人,通过各种手段大肆进行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的生意。

许多德国民众,只能从犹太人把持的地下黑市,购买各种物资,被犹太商人趁机狠宰,也因此记了仇。

那些开大工厂的老板们,成了黑市的大主顾,他们买这些食物,主要就是给干活的工人们填肚子。

哈德里就要花很多钱,来养活兵工厂的工人,继续开动机器。价格高也没办法,咬着牙也得买啊。

政府要求人口超过1万人的城镇必须增加免费食物发放点,保证老百姓每天至少能吃上一顿热乎饭。几年间这种食堂从无到有,开了2000多个。

现在不是要发展工业了,是要解决饿肚子的问题。机器设备、工业产品若是都不能吃,造多了有什么用。没用的工厂全部关闭。

城市里连公园都被改造成了菜园子。市民用厨余垃圾喂猪,来弄口肉吃。

此时,有田地的容克贵族还算有条退路。农村比城市更容易找到吃的。

城里穷人要是在乡下有亲戚,就能多一条搞到粮食的路子。

他们也可以直接去农村,用东西跟农民换吃的,不过得小心,回来时在火车站可能会被没收食物。

但政府后来又专门为下乡群众,增开列车班次,总不能让市民都活活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