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时光,在江海流近乎忘我的修炼中倏忽而过。
云水涧甲字三号洞府内,灵泉蒸腾的氤氲水汽几乎将他的身形淹没。《百川归流诀》持续运转,如同在他体内开辟了一条无形的江河,将洞府内乃至洞府外更广阔区域的水灵之气,温和而坚定地吸纳过来,归流入丹田气海。那气海已从初时的浅洼,扩张为一片颇具规模的蓝色湖泊,波光粼粼,水元充沛。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自身与这片天地间“水”的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心口那枚水滴印记,不再仅仅是传承的象征,更像是一个核心,一个枢纽,不断与外界水元交换着信息,调和着自身与天地。
第四日清晨,旭日东升,海面金鳞万点。江海流换上新领的内门弟子道袍,手持身份玉牌,依照明澜真人所指的方向,离开了云水涧,前往位于碧波岛核心区域的藏经阁。
碧波阁的藏经阁并非单一楼阁,而是一片依山而建的恢弘建筑群,飞檐斗拱,古意盎然,被一层淡淡的蓝色光幕所笼罩,散发出肃穆与浩瀚的气息。
踏入光幕,一股书香混合着古老卷轴与玉简特有的灵气扑面而来。阁内空间远比外面看上去更为广阔,显然是运用了空间拓展的阵法。一排排巨大的书架直抵穹顶,上面分门别类地陈列着无数兽皮卷、纸质书籍、玉简乃至一些奇特的贝壳、鳞片,上面皆闪烁着灵光,记录着碧波阁数千年来收集、创立的各类功法、秘术、见闻杂录。
低层是外门弟子可借阅的区域,人流较多。江海流凭借内门玉牌,得以直接登上更高层。越往上,存放的典籍越是精深,人也越少。
他没有急于去寻找高阶攻击术法,而是如同一个饥渴的旅人,从最基础的水系理论、灵气本质、此界地理志、宗门历史开始浏览。一枚枚玉简贴于额头,海量的信息流入他的识海。
《水元基础概论》、《沧澜界水系灵脉分布图》、《碧波阁千年纪事》、《水系法术模型解析》……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一切,弥补着来自渔村的知识断层,系统性地构建着对此方修仙世界的认知。
在这个过程中,他时常会与脑海中《百川归流诀》的奥义相互印证。
“水道柔韧,变化万千,可化云雾,可凝冰霜,可聚江河,可归大海……”某本古籍上的描述,让他对“容纳”有了更深的理解。
“法术之形,不过是道的载体,拘泥于形,则失其神……”另一枚论述道法术法的玉简,则让他陷入沉思。
他站在一排关于剑诀的架子前,目光扫过《碧波剑诀》、《分浪剑法》、《寒光掠影剑》等众多在内门也颇有名气的剑法典籍,却总觉得差了点什么。这些剑法或凌厉,或诡谲,或森寒,固然精妙,却似乎与他体内那容纳百川、生生不息的“万水体”和《百川归流诀》的道韵,并非完美契合。
他走到藏经阁顶楼的窗边,眺望着远处无边无际的蔚蓝大海。潮水拍打着岛礁,周而复始,永不停息。涨潮时磅礴汹涌,退潮时从容不迫,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韵律与力量。
看着这熟悉的潮起潮落,江海流脑海中仿佛有惊涛掠过。他想起了自己自幼在海边长大,对潮汐的那种独特感知,想起了风暴中大海的狂怒,也想起了风平浪静时海面的深邃。
“水无常形,道无常势……”他低声咀嚼着这几日看到最多的一句话,眼神越来越亮,“为何一定要拘泥于前人定下的剑招?我的道,我的剑,当如这潮汐,起于微末,积于浩瀚,动则排山倒海,静则蕴养万物!”
一个念头如同种子,在他心田破土而出。
他不再翻阅现成的剑谱,而是盘膝坐在窗边,闭上眼睛,全部心神都沉浸在对“潮汐”的感悟之中。体内《百川归流诀》自行缓缓运转,与窗外真实大海的潮汐韵律隐隐共鸣。
他“看”到了海水在引力与自身动能作用下的起伏,“听”到了暗流在海底的涌动与回旋,“感”受到了那股积聚、爆发、回落、再积聚的磅礴力量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