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聚焦在设备损坏和样品报废的灾难性后果上时,一直站在角落、几乎被人遗忘的王复,却死死盯着旁边另一台实时显示物料成分变化的光谱分析仪屏幕。
他的眼睛瞪得极大,仿佛要将屏幕看穿。
突然,他像是被高压电击中,猛地抬起头,用尽全身力气爆发出了一声因极度震惊和激动而完全变了调的尖叫声,瞬间打破了沉重的寂静:
“三哥!教授!快看!!看杂质峰!!亚精酸……亚精酸的峰……它……它没了!直接掉到基线了!!一点都没了!!!”
这声嘶力竭的呼喊,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
唰!
所有目光,包括曾诚那愤怒又焦虑的目光,瞬间从故障诊断屏上移开,齐刷刷地聚焦到那台光谱分析仪的屏幕上。
屏幕上,那条如同附骨之蛆、无论之前如何调整参数都顽固地矗立在代表20%杂质含量高度的亚精酸特征吸收峰……此刻,那条线竟然完全消失了!
代表杂质含量的曲线,从原本刺眼的20%高度,如同自由落体般,垂直跌落到代表“零”的基线位置!
整个实验室陷入了一种更深沉、更诡异的死寂。
只剩下仪器散热风扇的低鸣和越来越响、越来越急促的呼吸声。
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难以置信的错愕。
林夜一步跨到光谱仪前,身体前倾,眼睛死死盯着那片代表着杂质消失的空白区域。
他想起来了,不是80,就是180pa,180才是正确的。
是他自己记错了!
“证据!快!立刻分析釜内残渣!!”
曾诚的声音因为激动和刚才的咆哮而沙哑。
真是匪夷所思啊!
实验台上,那份在正常流程下本应含有大量未能分离的亚精酸杂质的萃取残渣,被小心翼翼地取出少量样本。
负责电镜操作的研究员双手微微颤抖,但动作极其迅速精准,将样本送入高倍扫描电子显微镜。
几分钟后,高分辨率的扫描图像清晰地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所有人都围了过来。
图像显示:残渣中,均匀分布着大量极其微小的、形状不规则、呈现出明显焦炭化特征的微粒!
尺寸在纳米级别。这正是亚精酸这种有机化合物分子,在180兆帕极端高压下,分子结构被物理性的巨大力量彻底撕裂、破坏,并在压力瞬间释放可能伴随的局部高温下,发生了热解、碳化反应后的直接证据!
这根本就不是温和的“萃取分离”过程!
这是彻彻底底的物理性破坏和化学性分解!
是暴力粉碎!
死寂再次降临,但这一次,是被巨大的震惊和一种颠覆性的认知所笼罩。
最终,经过仪器自动分析生成的正式检测报告被打印出来。
曾诚教授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接过了那份轻飘飘却又沉重的报告。
他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目光死死钉在报告最关键的一行数据上——
目标杂质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