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双侯临世(2 / 2)

另赐上品灵石三千颗,东海夜明珠百斛,千年灵药五十株,并宝材、法器、锦缎若干,用旌尔功,以励忠贞。

尔其永矢忠忱,长固疆圉,光耀门楣,丕承天眷。钦哉!”

诏书文辞古雅华美,褒奖至极。

“镇魔侯”的封号,精准地概括了,刘辉在此次魔灾中的定鼎之功。

“世袭罔替,与国同休”的承诺,与之前分身刘力的“靖安侯”,一般无二,彰显了皇室的拉拢与倚重。

曹正淳念完对刘辉的册封,略一停顿,继续宣读关于,其原有官职的安排:

“尔既已封侯,超然物外,然兖州镇守使之职,关乎一方安定,不可久悬。

特准尔所请,卸任兖州镇守使一职,交还官印,专心侯府事宜。”

“望尔虽不在其位,仍心系社稷,与靖安侯互为奥援,共保大宋安宁。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余音袅袅,仿佛有淡金色的龙气在卷轴上空盘旋不去,彰显着皇权的威严与恩宠。

刘辉上前一步。

依照礼制,他如今是侯爵,又是金丹真人,享有“见君不拜”的特权。

他深深一揖,双手过头,恭敬地接过那沉甸甸、蕴含着皇权与气运的明黄卷轴,声音沉稳而有力,清晰地回应:

“臣,刘辉,领旨谢恩!陛下隆恩浩荡,臣纵肝脑涂地,亦难报万一!

必当恪尽职守,护卫疆土,万岁,万岁,万万岁!”

曹正淳笑容满面,将圣旨交付刘辉手中,随即示意身后的,小宦官们依次上前。

盛放着“镇魔侯”蟠龙金印、象征着免死殊荣的丹书铁券、详细列明赏赐的清单。

以及相应的侯爵冠服、旌节仪仗等物的托盘,被一一郑重地呈递给,刘辉身后侍立的亲随。

“恭喜侯爷!贺喜侯爷!”曹正淳笑着拱手,语气极为热络。

“一门双侯,并列当世,实乃我大宋开国以来未有之殊荣,圣眷之隆,无以复加!

侯爷的赏赐和印信仪仗,还需妥善归置。

陛下另有口谕,侯爷的府邸,可与靖安侯府一同,由工部派遣大匠,依侯爵规制。

于兖州境内,择风水上佳之地督建,一应费用,皆由内帑支取,无需侯府耗费分文。”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恩宠与体面,一座符合侯爵规制的府邸,耗费巨大,由皇家出资建造,无疑是极高的荣誉和拉拢。

刘辉再次谢恩,心中明镜似的,皇室这是在用尽一切手段,想将他兄弟二人与朝廷命运牢牢绑定。

隆重的仪式完毕,恭敬地送走曹正淳一行后,刘辉并未耽搁。

他立刻通过腰间,尚未上交的兖州镇守使官印。

以其为媒介,联系上了远在汴梁皇宫、由皇帝亲自执掌的传国玉玺。

官印微微震动,一道模糊却带着不容置疑威严的意念传来,正是宋帝:“刘爱卿,封赏已至,可还满意?”

“陛下隆恩,臣受宠若惊,感激涕零。”刘辉恭敬回应,随即切入正题:

“臣欲尽快交割镇守使职务,以便新任专心防务。

此外,关于开府建牙之事,臣有一不情之请。”

“讲。”皇帝意念传来。

“臣与家兄初建牙兵,若从头招募训练,恐耗时日久,难应如今魔灾未靖之时局。

兖州靖安军历经战火淬炼,皆是敢战之士。臣恳请陛下恩准,从中抽调六千精锐,补充为臣与家兄之牙兵建制。

如此,既可速成战力,亦可稍减朝廷供养之负,更能使这些将士继续为国效力,实为三全之策。”刘辉说得合情合理。

官印那头沉默了片刻,显然皇帝在权衡。

一次性从地方主力军中,抽调六千精锐,对兖州防务确有影响。

但念及刘辉发现世界裂缝、稳定兖州、清剿天魔的巨大功绩,这点代价完全可以接受 。

甚至可以说将一部分国家军队,高效地转化为可靠的地方诸侯武力,利于乱世维稳。

“准奏。”皇帝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决断:

“具体人选,由爱卿与接任者协商定夺,报兵部备案即可。

望爱卿早日练成强军,成为国之利刃,护卫桑梓。”

“臣,领旨谢恩!必不负陛下重托!”刘辉要的就是这个名正言顺,快速成军的渠道。

结束通讯,刘辉心中最后一丝,与朝廷的直属羁绊,也随之切断。

从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他不再是受朝廷制度约束的封疆大吏,而是拥有合法封地和私军的实权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