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朝堂上超过一半的官员都站了出来。
他们大多是世家出身,或是来自科举兴盛的江南和京畿地区。
萧济安的改革,无异于从他们身上割肉,动摇了他们家族赖以延续的根基。
反对的声音一声高过一声,冲着龙椅上的天武大帝,和那个站在大殿中央孑然而立的身影。
太子朱标的眼中带着得意的神情。
三皇子刘邦更是低着头,幽幽的笑了起来。
老五这一招,看似直指科举弊病,大义凛然,实则触犯了帝国最庞大,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利益集团士大夫阶层。
他这是在跟全天下的读书人作对!
萧济安站在那里任由那些恶毒的揣测和指责落到自己身上。
他用洞察技能,扫过那些义愤填膺的脸。
【吏部侍郎张恒:该死的老五,我儿苦读十年,就等着今岁秋闱金榜题名,他搞什么分地取士,不是断我儿的前程吗?绝不能让他得逞!】
【江南道御史刘申:陛下本就对江南士族有所猜忌,若再让此法通过,朝堂之上,哪里还有我等江南士子的立足之地?】
【太子太师孔文正:祖宗之法,岂容一竖子更改!老夫今日,便是拼了这条性命,也要扞卫圣人大道!】
果然,触及利益,远比触动人心要难。
龙椅上,天武大帝依旧面无表情,他只是静静地看着下方这场近乎失控的争吵,那双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无人能懂的光。
终于,他抬起了手。
吵闹的太和殿,立刻安静了下来。
“此事,容后再议。”
话落,天武大帝随即起身,在一群内侍的簇拥下直接离开。
“退朝——”
尖细的唱喏声响起。
一场足以掀翻大夏朝堂的风波,就这么虎头蛇尾的暂时结束了。
当百官纷纷退出殿门时,整个朝堂的势力版图已经分成了两派。
以太子太师孔文正为首的清流文官们,一个个面色铁青,眼神中燃烧着被触及信仰的怒火。
他们聚在一起,低声咒骂着萧济安的离经叛道,那场面,仿佛这位刚刚拯救了数万灾民的济世亲王,已成了人人得而诛之的国贼。
而另一边,太子朱标和三皇子刘邦,则不动声色的交换了一个眼色,嘴角都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
他们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他们深知,萧济安如今民望正隆,父皇又对他心存愧疚,想要单凭构陷来扳倒他,已是难上加难。
但科举不同。
这触动的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的根本利益,是维系帝国文官体系的道统。
萧济安这么做,等于是以一人之力,向整个世家大族和清流文官集团宣战。
他们甚至不用亲自下场,只要在背后轻轻推一把,那股由天下读书人汇成的巨大力量,就足以把萧济安靠民望撑起来的地位拍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