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毛骧的考量(2 / 2)

“臣已初步查探,”毛骧应对从容,“此人姓凌,名云,年岁不大,于城南榆林坊开设一间小小医馆,名曰‘济安堂’。平日诊治,颇有些奇异手段,听闻善用银针、听筒,尤擅疑难杂症,在底层百姓中有些声名。至于救治陆家子之法,传闻纷纭,有说用了秘制药针,有说行了奇特按压之术,具体细节,陆文昭讳莫如深,但其子康复,确系事实。”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的扶手。一个能治好太医院都宣判“死刑”的伤势的市井郎中……这确实勾起了他一丝极微弱的兴趣。就像溺水之人,看到一根稻草也会想去抓住。但帝王的多疑让他无法立刻相信。

“市井传闻,多有夸大。或许只是侥幸,或许陆文昭之子伤势本就不如传闻之重。”朱元璋冷声道,但语气已不似方才那般暴怒,“皇后的病,非同小可,岂是寻常跌打损伤可比?”

“陛下圣明。”毛骧立刻附和,但他话锋一转,声音压得更低,“然,臣思忖,太医院如今……束手无策,各地荐举之医,亦无真才实学。此人既能于绝境中创奇迹,或真有非常之能。即便其法奇异,但既有验案在先,或可……为一试之选?总胜于眼下坐困愁城。”

此刻,毛骧心中,正进行着复杂的考量:

* 分权与制衡:太医院多年来地位超然,尤其在御药供奉、帝后保健方面,几乎形成垄断。此次皇后病重,太医院无能,陛下震怒,正是打破这种垄断、引入外部力量、分太医之权的绝佳时机。若这凌云真有本事,甚至能缓解陛下焦虑,他毛骧便是举荐有功;即便不成,也可借此敲打太医院。

* 安插眼线的可能:太医们多是读书人出身,与朝中文官集团关系千丝万缕。而这凌云,出身市井,毫无根基。若他真有幸能接近天颜甚至稍有建功,将其掌控,无异于在陛下最贴身医疗事务中,安插下一个属于自己的眼线,这对于他掌控锦衣卫、洞察宫内动向,意义非凡。

* 切实的期望:抛开权谋,从最实际的角度看,皇后的病确实需要奇迹。这凌云的传闻有鼻子有眼,且有陆文昭之子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或许,他是真有本事?或许,他真的可试? 万一成功了,于国于君,皆是天大的幸事,他毛骧便是首功一件。

种种念头,在毛骧脑中电光火石般闪过。他深知陛下此刻心态:既极度渴望找到良医,又对一切未经严格检验的人和事充满怀疑。

于是,他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然陛下顾虑,亦是老成谋国之言。臣斗胆请旨,愿亲自前往这‘济安堂’,微服查探一番。臣当亲眼观其为人,察其医术,试其深浅。若真是欺世盗名之辈,臣即刻拿问,绝不令其玷污天听;若其确有实学,再奏请陛下圣裁。如此,可保万全。”

这个提议,既展现了主动为君分忧的忠心,又充分考虑到了皇帝的疑虑,显得稳妥可靠。

朱元璋盯着毛骧看了片刻,那双深邃的眼中利弊权衡。最终,对皇后病情的焦虑压倒了对“市井郎中”的怀疑。他需要希望,哪怕是一丝渺茫的希望。

“准。”皇帝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声音冰冷,“毛骧,朕给你这个权。你去给朕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此人可用否,朕要听你的实话!若有半字虚言……”后半句的威胁,不言自明。

“臣,遵旨!”毛骧心中一定,深深一揖,“臣即刻便去,定将此人的底细,查个水落石出!”

他退出武英殿,快步走入冰冷的夜色中。飞鱼服的下摆在夜风中拂动。亲自考察凌云,这步棋,已然落下。无论是为了权力,为了情报,还是为了那万分之一的奇迹,他都必须去会一会这位,能让陆文昭那种硬汉都感激涕零的“市井神医”了。京城的夜幕下,一双属于锦衣卫最高指挥使的锐利眼睛,已然投向了榆林坊那个不起眼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