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渊之力扫过墨迹,我看到了根源——
堕入饿鬼道的不仅是魂魄,还有被弃置的“文字执念”!
它们因无人理解而饥饿,便互相吞噬以求存。
而金榜拓印的浩然正气,反而刺激了它们的饥渴!
周允捧着被蛀空的《孟子》颤抖:“是我的过错……我不该教它们识字……”
墨迹突然汇聚成个巨大的“饿”字,猛地扑向周允!
“教书匠……最美味!”字缝间伸出无数墨舌,舔舐着他的魂魄,“吃了你……我们就饱了!”
周允的身上浮现出被蛀蚀的痕迹,记忆开始破碎——
*他忘记“仁”字的写法,忘记“义”字的笔画。
甚至忘记自己名字中“允”字的含义!
水月急忙展开账簿:“《字灵录》载:文饿鬼需以‘心墨’安抚,心墨者,知行合一之迹也。”
可周允的心墨正在被吞噬,去哪找新的?
危急时刻,槐树父亲突然摇落满树叶子,每片叶上都写着个“允”字!
树叶如盾牌护住周允,墨舌撞上叶面,竟被“允”字的力道震回!
“允者,信也。”槐树发出苍老的声音,“儿啊,你教了它们识字,却未教它们信义。”
周允怔住,随即苦笑:“是了……文字若无魂,与吃人何异?”
他咬破指尖,以血为墨,在空中写下个巨大的“信”字。
字成的刹那,所有躁动的墨迹突然静止。
“饿”字扭曲变形,竟分解成“人”与“言”——正是“信”的字源!
周允的血字越来越多:
*“仁”化为“二人相拥”。
*“孝”变成“子承老杖”。
连最难解的“德”,都显形成“目正心直”!
墨迹不再饥饿,反而如学子般围绕血字盘旋,渐渐凝成本透明的书册。
封面上浮现三字:
《文心鉴》
水月惊呼:“是文圣遗失的宝典!据说能点化万物灵智!”
书页无风自动,映出段远古记忆——
------
原来文圣当年见众生蒙昧,取心血铸就《文心鉴》。
*谁知宝典成书那日,被饿鬼道溢出的贪念污染。
*文圣不忍毁书,便拆散书页撒入轮回,盼有缘人重聚。
而周允父子,正是守护“信”字页的书灵转世!
周允抚摸着《文心鉴》,泪滴在封面上:“所以爹才世世守着我读书……”
槐树温柔摇曳,落下片刻着“诺”字的叶子——那是文圣与书灵的契约。
------
戌时,解惑真义
《文心鉴》融入解惑塾,整座学堂焕发金光。
此后鬼魂来求学,需先观“字源”,明本心后方能识字。
第一个受益者是饿鬼道的旧识——
*他原本只想学字骗吃食,却从“饱”字中看到“食”与“包”的相惜。
最终他放下执念,转世成了粮仓守吏。
周允在塾前立碑:
“字非工具,文乃心途。”
如今解惑塾的灯光彻夜不灭,映亮饿鬼道入口。
常有文饿鬼循光而来,饮一盏“心墨茶”后重入轮回。
周允的白发间总沾着墨香,父亲槐树的年轮里刻满诗篇。
而某日清晨,塾门槛上放了卷古轴——
展开竟是《文心鉴》缺失的“善”字页!
------
后记
文饿鬼们组建了“字耕队”,专帮鬼魂写信寄情。
胡离偷学“馋”字写法,结果尾巴尖儿整天流口水。
往生簿的文教页,周允题了行小字:
“字饥胜腹饥,文饱即心饱。”
而往生簿的教化页多了行注解:
“认可是灯,照破饿鬼千年暗。”
解惑塾的朗朗书声常伴槐树清风。
周允将金榜拓印悬于梁上,每有鬼魂顿悟,便拓一份相赠。
往生簿的最新页,画着个书生在槐树下教饿鬼握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