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使命的代价 > 第79章 风险决策

第79章 风险决策(2 / 2)

既然无法向外传递,那么,能否利用敌人的系统本身,创造一个只有“自己人”才能看懂的信号?一个嵌入在合法操作中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异常标记?

我想起了之前处理“鹞鹰”账户时,接触到的一种极其冷门、近乎被遗忘的早期虚拟货币——“影币”。它并非主流加密币,而是一种基于特定算法、在小圈子内用于灰色交易的数字凭证。其最大的特点,是每一笔交易都会在区块链上留下一个永久性的、但内容经过多重混淆的哈希值记录。更重要的是,由于其算法特殊且已被主流淘汰,集团内部的监控系统对其的关注度极低,通常只做基础备案,而不会进行深度解析。

而我知道,杨建国领导的专案组,因为长期追踪“狮王”集团的洗钱路径,对这种早期、冷门的虚拟货币有过深入研究,他们拥有一个独立的、可以解析“影币”特定混淆层级的解密库!

一个计划的雏形,在我脑中疯狂滋生:

载体选择: 利用Level 7权限,从“鹞鹰”账户的“历史遗留资产”分类中,找到并激活一小部分尘封的“影币”。

信息编码: 将最关键、最浓缩的情报——“r. Kg 关联 old oney 与 阿马尔菲”、“梭温 涉 林卫东 案 眉骨疤”、“内部疑有第三方勾结 信号特征 [加密数据]”——通过只有我和杨建国才知道的、基于父亲警号和牺牲日期的衍生密码本,进行第一层加密。

交易伪装: 将加密后的信息,作为一笔微不足道的“测试性转账”或“历史资产清理”的备注信息(备注字段同样会经过哈希处理记录在链上),发送到一个由专案组控制的、伪装成废弃矿池地址的“死钱包”。

风险遮蔽: 这笔交易将混杂在成千上万笔“鹞鹰”账户当日发生的、各种类型的合法与非法资金流动中,金额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币种冷门到无人问津。在“导航员”的海量数据流中,它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

这个计划的风险高到令人窒息:

行为异常: 突然操作一种冷门虚拟货币,本身就可能触发“导航员”的次要警报,引来不必要的审查。

密码被破译: 尽管密码本只有我和杨建国知道,但并非绝对安全。一旦被拥有超算资源的“算盘”盯上并进行暴力破解,内容可能暴露。

地址被关联: 那个“死钱包”地址虽然经过伪装,但并非万无一失。一旦被系统关联到已知的警方相关地址,我将立刻暴露。

时机不佳: 刚刚结束质询就进行非常规操作,无异于顶风作案。

但是,我别无选择。这是我能想到的,在目前绝境下,唯一可能将情报送出去的、细若游丝的缝隙。

我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决绝。机会与风险并存,犹豫就是死亡。

我没有立刻行动。而是先花费了数小时,处理了大量“幽灵通道”的日常运维数据,提交了几份关于“缅北黎明”后续接触的初步方案,完全沉浸在一个“尽职尽责”的核心成员角色中。我必须用大量的正常行为,来稀释接下来那个异常操作的浓度。

直到基地的人工智能模拟进入“深夜”模式,大部分数据流量趋于平稳时,我才开始了行动。

我的手指稳定得如同手术台上的主刀医生,调出了“鹞鹰”账户那庞大如星云的数据界面。利用Level 7权限,我绕过了几道初级过滤网,直接进入了标记为“已冻结\/低活性”的历史资产库。在数以万计的杂乱条目中,我精准地定位到了那串代表着“影币”的、毫不起眼的代码。

选择数量:0.单位。交易哈希生成中……】

屏幕上跳出一串复杂的、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哈希值,如同一个神秘的诅咒,被永久地刻录在了区块链那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上。它混杂在无数交易中,渺小,不起眼,却承载着足以掀翻一个黑暗帝国的秘密。

交易完成。界面恢复正常,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我静静地坐在屏幕前,后背的冷汗已经冰凉。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我不知道。这就像将一封密信投入浩瀚宇宙,期盼它能被唯一能读懂的人接收。这种将自身命运完全寄托于概率和他人能力的无力感,几乎要将人逼疯。

接下来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是煎熬的等待。等待杨建国那边能从海量的垃圾信息中,偶然捕捉到这微弱的信号;等待“导航员”会不会突然将这条微不足道的记录标记为“异常”;等待“算盘”那可能随时降临的、洞悉一切的目光。

我做出了风险决策,将自身置于前所未有的暴露边缘。

现在,棋已落下。

轮到对手,或者说,命运,来做出回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