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见解(2 / 2)

白乾低头沉思,小眉头微微蹙起,手指无意识交缠着。

片刻后,他抬起头,眼中已没了方才的少年气,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符的锐色:“儿臣以为,康国此举,是欺我大周初立,国力未丰。”

他的声音清朗,带着一种不符合年龄的成熟:“自楚以来,康国便反复无常。强盛时便俯首称臣,献上翡翠明珠;衰弱时便举兵反叛,劫掠边境。父皇登基之初,他们遣使来朝,献上南疆特产,不过是见我大周新定,暂避锋芒。如今见我国内有难,便趁虚而入,此乃藐视天威,视我大周为无物!”

说到此处,少年的拳头微微攥起,指节泛白,眼中闪过一丝厉色:“若不严惩,何以震慑四方蛮夷?何以安抚南疆百姓?儿臣以为,当出兵讨伐,犁庭扫穴,扬我国威!”

一番话掷地有声,带着股少年人的血性,竟让跟随在后的内侍都暗暗心惊。

白洛恒看着他紧绷的侧脸,那股杀伐之气,像极了……

他心中微动,却不动声色,继续问道:“哦?依你之见,何时出兵为宜?”

“父皇!”

白乾的语气稍缓,却依旧条理分明:“如今虽灾情已平,但各州府粮仓空虚,百姓元气未复。若此时仓促征兵,恐激起民怨;若强行调粮,必致国库亏空。康国地处南疆,湿热多瘴气,我军将士多为北方人,恐水土不服。”

白洛恒静静地看着他,看看着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心中的欣慰漫溢开来。

这孩子不仅有血性,更有沉稳的算计,知道何时该刚,何时该柔,懂得权衡利弊,这绝非寻常八岁孩童能有的见地。

“那依你之见?”白洛恒的声音里添了几分赞许。

“儿臣听老师所讲,以往上半天国讨伐附属之国,以为,可分三步走。”

白乾伸出三根手指,眼神明亮:“第一步,遣使者携国书前往康国,历数其罪状,令其归还劫掠的粮草人口,献上质子,赔罪认错。此举既能彰显我大周仁德,也能试探其虚实。”

“第二步,暗中布局。令镇南将军加固城防,训练水军,熟悉南疆地形;令户部清查粮仓,鼓励农桑,囤积粮草;令兵部挑选精壮,编练新军,尤其要训练适应湿热气候的兵士。”

他顿了顿,指尖重重落在石桌西南角:“第三步,待一两年后,粮草充足,兵强马壮,再择一良辰,以康国‘屡教不改,欺辱上邦’为由,趁机发兵,届时师出有名,兵锋所指,必能一举荡平康国,将南疆纳入版图,永绝后患!”

话音落下,庭院里一片寂静,只有槐叶在风中沙沙作响。

白洛恒看向白乾那张因激动而泛红的脸,忽然觉得,这孩子的确超乎了他的意料,成熟的有些不像一个八岁的孩子……

他忍不住走上前,抬手轻轻摸了摸白乾的头。

掌心传来的触感比记忆中硬了些,少年的发间已带着几分韧劲……

“说得好。”白洛恒的声音里带着真切的暖意。

“有勇有谋,知进知退,才是我白家的儿郎。”

白乾被他夸得脸上通红,却没有躲闪,只是低下头,耳根微微发烫:“儿臣……儿臣也是听老师讲历朝的史书,看朝中奏报,才敢妄言。或许……或许有不妥之处。”

“敢于妄言,方能敢作敢为。”

白洛恒收回手,目光落在远方的宫墙:“记住,治理天下,既要读万卷书,知兴衰更替;也要行万里路,晓民间疾苦。更要懂得,何时该藏锋,何时该亮剑。今日这番话,比你抄十遍书更有长进。”

白乾用力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像是得到了最珍贵的赏赐。

父子二人继续在庭院里漫步,白洛恒又问了些关于灾情,江南盐铁税改的事。

白乾虽偶有疏漏,却总能说出几分道理比如他建议“以工代赈,令流民参与修渠,既解饥荒,又兴水利”,便与朝中大臣不谋而合。

看得出来,他平日并非只埋首故纸堆,而是真的在用心关注朝堂内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