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先皇帝,他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是顺位继承。
太祖皇帝创立大楚之时已有六十余年, 加上先皇帝,一共传了六位皇帝,其分别是楚太祖高皇帝、楚惠帝、宪帝、睿帝、元帝。
太祖皇帝于乱世起义军之中创立大楚,功绩甚高,自然以高来作为谥号毫不为过,其后楚惠帝继位之后,虽然功绩平平,在位政绩也并未有突出地方,但其在位之时,朝廷政局稳定,民间百姓颇能生居,所以谥号为惠皇帝,之后楚宪帝,上位之后,励精图治,勤于政事,重用贤才,开创出一副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之景象,开启治世之功绩,上其谥号为宪皇帝,之后便是元皇帝,他在位之时,所以仍旧延续,前几任皇帝勤于政事之传统,然而,做事颇有愚昧之风,且未能有传承子嗣,所以便只能获得元皇帝谥号。
而先皇帝,一开始为宪皇帝子嗣,为元皇帝之皇叔,元皇帝驾崩之后,他与元皇帝皇弟展开皇位争夺。
他以雷霆手段以聪慧的谋略夺得皇位,其在位期间,不断对外用兵,为大楚开疆拓土,大楚也在他的带领之下,版图疆域有前所未有的广阔之地。
但其晚年太过骄奢淫逸,更是多次在皇宫举办歌舞宴会,信得仍旧能听从劝解,才才保住了如今这般局面。
然而,对于先皇帝,关于如何给他上一个谥号便成一个难题了,他这一生,有功有过,晚年更是爆发了太子谋反等扰乱宫廷秩序的罪证,也是驾崩的莫名其妙,私底下更是有众臣怀疑是被人谋害。
“先帝在位之时,虽后期骄奢淫逸,但在朕看来,他这一生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为我大楚开疆扩土,虽继位之初,也有不少错误的战略,如让那漠北燕然部落大举入侵我边疆北部,我大楚也失去对北部控制,但先皇帝对于南方的战略,布置得当,尽显我大楚之国威,所以众位爱卿,你们觉得该给先皇帝上如何谥号呢?”
听到皇座之上皇帝的话,底下的百官面面相觑,其中文官那边更是热闹,毕竟,根据以往的朝廷礼制,为先皇帝上谥号,本就是皇帝与各个宰相沟通之后,再为其保留下来,如今这般难题,无疑就变成了文官之事。
皇帝扫视了一番嘴角勾勒出一抹笑容。
“众爱卿,方才祭祀太庙之时,我大楚已正过六任皇帝,抛开前几位皇帝的谥号,我大楚以文、明等谥号仍旧空虚,纵观先帝的一生,在治理民生及内政之面,虽然勤于政事,但有些时候又未免太过偏执,不听群臣劝解,导致做了不少糊涂之事,再者,以他开疆扩土这一生,以文来作为最终谥号,又未免太过偏,不如就为先皇帝上谥号为明,唯我大楚第六任皇帝——明皇帝!”
听完上方皇帝的话,一时之间,下方朝廷震动。
自皇帝谥号以来,高、文、明、武等一众传统的谥号可谓是顶级,若非是历过太多的丰功伟绩以及使百姓丰衣足食、四方安定者,绝无资格上其如此顶级的谥号。
先皇帝虽看似为大楚立下不世之功,再也埋下不少隐患,同时也间接促长了漠北燕然游牧民族的成长,使得大楚如今有了北边忧患,以如此优美的谥号来形容,实属有些偏离他这一生所作所为……
宰相许文昌巡视了一番周围,主动鼓起勇气站到朝廷中央说道:“启奏陛下,臣有一事要说,还望陛下能够宽宏大量,肯听臣这一肺腑之言!”
听到许文昌的话,皇帝顿时眉头一挑,来了兴趣,抬手说道:“许爱卿,你尽可畅所欲言,朕如今刚刚登基大位,立志要效仿高皇帝、宪皇帝之举,又结合先皇帝之风,为我大楚立下开疆阔土、平定安民,所以,你们凡有任何想言者,尽可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