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茅草屋两间(2 / 2)

“哦!我们晏氏确实外迁过很多族人,只是朝廷路引麻烦,外迁的族人,很少回祖地祭祖。”

“多谢太公牵挂,晚辈也是翻山越岭,才逃回祖地。”

“我看你细皮嫩肉,不像庄稼汉。”

“我家一直在平江县城做些小生意,晚辈也读过几年私塾。”

“你读书识字?那可考取过功名?”

“惭愧!晚辈学识太差,未有功名。”

“唉!我们西乡晏氏一族,虽人丁兴旺,却没有读书之人。”

“晚辈虽未有功名,但基本的识字算术,还是没有问题,晚辈可教族人读书识字。”

是的!

仅靠族人关系,晏羽担心很难被族人接受。

所以在“回家”的路上。

就想好了教晏氏族人读书识字,方便更快融入。

也可为今后霸业,储备一些可信人才。

“晏羽啊!我们晏氏族人都是地里刨食之人,可没有闲钱交束修,更没有钱买笔墨纸砚。”

“太公误会了!晚辈可用农闲时间,教族人读书识字,不收束修,至于笔墨纸砚,晚辈自有替代之法。”

“那就好!若是发现有会读书的孩童,就算是举全族之力,也要培养个秀才来。”

“定不负太公所望,只是我刚回到祖地,还需寻个容身之所。”

“祠堂还有间空房,平时大家放些农具,你收拾一下,先安顿几日。”

“金峰山上,碗口大的杉树多得是,你自己去砍些杉树来,盖上两间茅草房。”

晏羽举起酒碗,站起身来。

深情说道:“多谢烈太公收留。”

烈太公压压手掌,示意晏羽坐下。

“住的地方我可为你解决,只是这夏耕已过,你现在开荒种田,也来不及播种了,如何能挨到明年夏收。”

“晚辈家中世代经商,生计之事,晚辈自有打算。”

“经商之事我们也不懂,可从咱们二房源村到西乡集镇,有二三十里山路,你这挑个担子去卖货也不方便。”

额!

难道在这烈太公心中,经商就是做挑货郎?

虽然晏羽还未规划好。

如何依靠后世科技商品,挣取霸业启动资金。

但是晏羽知道,仅靠乡民们手里那几个铜板,是无法成就霸业的。

“多谢烈太公为晚辈考虑,路程远些就远些!万事开头难。”

“行!明日我带你挨家挨户去拜访族人,顺便把村里要开设私塾的好消息,通知给大家伙。”

接下来的酒桌之上。

晏羽又向烈太公,询问了很多西乡的事情。

特别是官府对于西乡,对于二房源村这边的掌控。

很幸运!

烈太公长这么大。

也就是去西乡集镇交田赋时,才见过宁州的官吏差役。

至于二房源村,距离宁州城一百多里的山路,估计官府都不知道在哪。

西乡是宗族社会。

就是寻常出了命案,也是各族族老出面解决。

当然!

若是谈不妥,以族为单位的械斗也时有发生。

十多天时间。

在一些族人的帮助下。

晏羽的两间茅草房,很快就搭建好了。

没有砖石,没有瓦片。

墙壁靠黄黏土搭建,屋顶就用几根杉木料,再盖上些稻草。

摸着牢固的黄黏土墙面,晏羽很快就有了想法。

用树木与稻草,搭起一个一米余高的窑炉架子。

再挑上几担黄黏土,混入稻草碎,加水搅拌成黄泥巴。

将黄泥巴厚厚的敷在窑炉架子外,暴晒几日。

期间还经常敲打黄泥巴,防止黄泥窑炉出现裂痕。

暴晒个七八日,待黄泥窑炉干燥后。

取出窑炉内的树枝稻草,点上小火,烧它个两三日。

一座简易版窑炉就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