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攻克的多重图形化、超低损耗光学、新型沟道材料这些难题,正是通往0.5纳米的关键钥匙!”
“您的研究,不是纸上谈兵,是实实在在能点亮‘灵境’的火种!”
这番话,像一把钥匙,咔哒一声,打开了傅教授心里那把锈迹斑斑的锁。
他搞了一辈子微电子,太清楚0.5纳米意味着什么了,那是挑战物理极限的疯狂构想!
可眼前这个年轻人,不仅敢想,还能如此精准地指出他工作的价值所在!
这种被深度理解的感觉,像一股暖流,冲垮了他心里那堵名为“偏见”的墙。
但老科学家的严谨,或者说固执,让他还是忍不住追问:“就算你说得对,芯片是瓶颈。可脑机接口本身呢?那些神经信号怎么读?怎么保证安全?这些技术,你也有谱?”
他还是有点不信邪,觉得林飞可能在芯片上做了功课,但脑机接口应该是他的知识盲区。
林飞笑了,那是一种“你终于问到我最擅长的领域了”的笑容。
他稍微组织了一下语言,开始用尽可能通俗的方式解释:
“傅教授,神经信号的读取,我们主攻的是非侵入式的脑电(EEG)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融合技术。”
“难点在于信号极其微弱、信噪比低、还有个体差异巨大。我们的思路是采用高密度、柔性化、可自适应的电极阵列,结合深度学习算法对信号进行实时溯源和特征提取……”
他顿了顿,看到傅教授眼神里的怀疑渐渐被好奇取代,便继续深入。
“至于安全性,这是重中之重。我们设计了多层防护:硬件层面,有物理隔离和电流限制;算法层面,有异常信号检测和紧急中断机制;更重要的是,我们引入了一种基于‘意识阈值’的动态加密协议,确保交互数据无法被恶意破解和篡改……”
林飞语速平稳,吐出的一个个专业术语却像小锤子,不断敲打着傅教授的认知边界。
什么高密度柔性电极、深度学习溯源、意识阈值加密……这些概念,有些他连听都没听过。
但组合在一起,却形成了一套听起来逻辑严密、甚至有点超前的技术路径!
傅教授听得有点懵,但更多的是震惊!
他虽然不懂细节,但能感觉到林飞不是在胡诌,而是真的有扎实的技术思考和储备!
反正就是不明觉厉。
这小子……到底是个什么怪物?
搞电池成了,懂光刻机,现在连脑机接口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这知识结构也太变态了!
他忍不住打断林飞,问了个最实在的问题:“你……你这些技术构想,有实验数据支撑吗?还是只是……理论推演?”
林飞神秘地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傅教授,有些底牌,得等自己人上了牌桌才能亮。但我可以保证,神脑集团要做的,不是空中楼阁。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超越当前业界认知的初步验证结果。”
这话说得留有余地,却更让人浮想联翩。
傅教授看着林飞那自信满满的样子,他心里的疑虑依旧没有消散。
身为一名严谨的科学工作者,他不可能因为几句话就轻易的相信他人,尤其是有着吸血鬼支撑的资本家。
虽然林飞表现得跟其他资本家不一样,但他依旧是没有直接答应。
他在思考,思考这其中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