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和溪月负责筛麻籽。禾双手握住木筛,轻轻晃动,碎壳和小杂质从网眼漏下去,留在筛子里的都是完整的麻籽;溪月则在旁边接应,把筛好的麻籽倒进陶盆里,动作麻利,配合得十分默契。“筛的时候别太用力,不然会把饱满的麻籽晃出去!”禾一边筛,一边教旁边帮忙的妇女,“轻轻晃,让碎壳自己漏下去,这样才不会浪费。”
千惠和鹿溪则负责挑麻籽。千惠的眼神好,能一眼看出空瘪的麻籽——饱满的麻籽掂在手里有分量,颜色深;空瘪的则轻飘飘的,颜色浅,还带着斑点。她把饱满的麻籽放进专门的藤筐里,空瘪的则放进另一个筐,留着榨油:“你看这颗,表面有个小坑,里面肯定有虫,不能留种;这颗就好,又圆又饱满,明年种下去,肯定能长出壮实的麻秆。”
鹿溪则拿着一块小木片,把挑好的麻籽摊开,检查有没有遗漏的虫眼:“虫眼有时候很小,要仔细看,不然留下去,种子会带虫,影响出苗。”她还在挑好的麻籽里混了少量干燥的艾草:“艾草能驱虫,混在麻籽里储存,能防止生虫,明年播种时再把艾草挑出来就行。”
青羽也来帮忙,她拿着一个小陶碗,把偶尔掉在地上的饱满麻籽捡起来,放进留种的藤筐里:“千惠姐姐,我捡的这些能当种子吗?你看,都好圆呀!”千惠笑着点头:“能!青羽捡的都是好种子,明年播种时,咱们就用这些,让它们长出高高的汉麻秆。”
选种工作持续了两天,最终选出了足足五十筐优质麻籽。木长老让人把这些麻籽运到存储部的专门仓库——仓库里铺了干燥的干草,麻籽筐底下垫了石板,防止受潮;青木(存储部主事)还在仓库里放了几捆薄荷草,既能驱虫,又能保持空气清新。“这些种子要单独放,别跟其他粮食混在一起,明年续种秋麻和扩大种植,全靠它们了!”木长老叮嘱青木,“每月要检查一次,看看有没有受潮或生虫,有问题及时处理。”
选好种子后,续种秋麻的工作立刻提上日程。木长老选了西边靠近小溪的十亩新田——这里的土壤是腐叶土,肥沃且湿润,小溪的水引过来很方便,正好适合秋麻生长;而且离晒场近,后续收割也方便。
播种前,需要先翻地。风长老安排了五头黄牛,套上木犁,由有经验的青壮牵引,在田里翻地。黄牛的力气大,木犁划过土地,翻起一层厚厚的土,比青壮用锄头翻地快了三倍。“翻地要深,至少五寸,这样麻籽的根系能扎得深,不容易倒伏。”木长老跟在犁后,检查翻地的深度,“翻完后要用木耙把土耙平,别留土块,不然种子不容易发芽。”
石溪则带着青壮,在田里开沟——秋麻的行距要一尺五,株距要一尺,这样通风好,纤维长得壮。他用一根系着麻绳的木杆,在田里划出整齐的沟痕:“沟要浅,一寸深就够了,麻籽小,埋太深不容易出苗;沟底要平,种子撒进去才均匀。”
播种的任务交给了妇女们。禾、千惠、木槿每人手里拿着一个陶碗,里面装着留好的麻籽,沿着沟痕撒种。“撒的时候要匀,每寸撒两颗种子,太多了会挤,太少了会缺苗。”禾一边撒,一边教旁边的妇女,“撒完后用脚轻轻踩一下,把土盖在种子上,不用踩太实,不然影响发芽。”
千惠则在播种后,往田里撒了一层腐熟的兽粪:“秋天气温低,兽粪能当肥料,还能保温,让种子长得快一点,赶在霜降前长出苗。”她以前在黑石部落种过秋麻,知道秋播的关键是保温,“撒完兽粪,再引小溪的水浇一遍,水要浇透,别只浇表面,这样根系能吸到水。”
青羽也跟着帮忙浇水,她拿着一个小陶瓢,从溪水里舀水,轻轻浇在沟里:“鹿溪姐姐,这样浇对吗?会不会把种子冲跑呀?”鹿溪笑着说:“轻一点浇就不会,你看,水慢慢渗进土里,种子就不会跑了。”
续播秋麻用了整整一天,十亩新田都播上了种子。木长老安排了两名有经验的老族人,每天来田里查看:“早上看看土湿不湿,要是干了就浇点水;晚上看看有没有野兽来刨土,有问题及时报信。”
续播秋麻的同时,扩大汉麻种植规模的准备工作也在同步进行。木长老计划将汉麻的种植面积从原来的二十亩,扩大到五十亩,除了已有的东边老田和西边续播的秋麻田,还要在南边新开二十亩田——这里靠近驯养区,既能用驯养区的兽粪当肥料,又能方便用黄牛翻地,后续管理也方便。
新开田的第一步是清理场地。木长老安排了三十名青壮,带着青铜斧和青铜锄,去南边的空地清理杂草和小树。青壮们分工明确:有的用青铜斧砍树,有的用青铜锄挖草根,有的则把砍下来的树枝运走,堆在旁边,留着当燃料。“树根要挖干净,不然来年种汉麻,根系会跟树根抢养分。”石溪一边挖树根,一边说,“挖出来的树根可以烧炭,也可以用来做木工坊的燃料,别浪费。”
风长老则带着人,在新开田的旁边挖灌溉渠——从南边的小溪引一条渠,通到田里,渠宽一尺,深五寸,这样浇水时不用再从溪里挑水,直接开渠引水就行。“渠要挖得顺,从高往低,这样水才能流得快,浇得均匀。”风长老拿着木杖,在地上画出渠的路线,“渠边要夯实,别让水渗进土里,浪费水源。”
手工业坊也来帮忙——羽尾长老安排陶坊的妇女们,烧制了一批陶管,用来连接灌溉渠的转弯处,防止水流冲刷渠边,导致坍塌;木工坊的藤木则做了一批木闸,安装在渠口,需要浇水时打开,不用时关上,方便控制水量。“这些陶管和木闸要结实,能用好几年,以后扩大其他作物的种植,也能用上。”羽尾长老对木长老说,“我还让叶陶多烧了几个陶盆,用来给新田的汉麻苗浇水,比用瓢浇得匀。”
张轩也偶尔来新开田视察,看着青壮们清理场地、挖渠,妇女们准备陶管和木闸,眼里满是期待:“汉麻是咱们部落重要的作物,纤维能用在很多地方。扩大种植规模,就是为了以后部落发展做准备。”
木长老点头:“神尊放心,我们会在霜降前把新开田的准备工作做好,翻地、施肥,等明年开春,就能直接播种了。到时候,五十亩汉麻田,足够部落用了。”
半个月后,汉麻收割、留种、续播、扩大规模的工作都已完成:东边的老田收割完毕,麻秆晒干后堆在手工业坊旁,等着剥纤维;西边的十亩秋麻田已冒出嫩绿的芽,长势喜人;南边的二十亩新开田也清理完毕,灌溉渠挖好,就等明年开春播种。
夕阳下,张轩和妻妾们站在南边的新开田旁,看着平整的土地和蜿蜒的灌溉渠,心里满是安稳。禾笑着说:“明年春天,这里就能长出一片汉麻田,到时候收割的时候,肯定更热闹。”青羽则拉着张轩的衣角,小声说:“神尊,明年播种的时候,我还要帮忙撒种子,还要捡麻籽,好不好?”张轩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好,到时候咱们一起去,看着咱们种的汉麻长得高高的。”
夕阳的余晖洒在田野上,汉麻田的嫩芽、新开的灌溉渠、远处的驯养区和手工业坊,构成了一幅安稳的农忙图景。联盟的汉麻种植,不仅解决了部落的纤维需求,更成为了连接农业、手工业、商业的重要纽带——而这一切,都为部落明年的建城、扩军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秋麻的茁壮成长,联盟的未来,也像这片田野上的作物一样,充满了生机与希望。